正如许多礼仪祷文所覆述,礼仪是天主为关顾他的子民所亲自实现的行动,但它也是天主子民的行动;他们听到天主发言而作出回应、赞美天主、呼求天主,并领受自神圣标记流溢出来的永不枯竭的生命和慈悲之泉。
2008年6月28日,普世教会庆祝圣伯多禄和圣保禄这两位使徒的瞻礼,教宗本笃十六世强调两位使徒的出现是因为他们是“一个新城的开创人,以新的实实在在的方式实现了成为兄弟,使耶稣基督的福音成为可能”。
所谓“更大的事业”并不是说门徒们将带来更好的启示,或成就更大的伟业,而是他们将使耶稣的使命延续下去,使耶稣的工程继续在人间实现。就如耶稣光荣了天父,基督徒也要永不止息地在世界各地使天父受光荣。
为了实现真诚和持久的和解,需要创造新的叙事模式,如北爱尔兰诗人约翰·休伊特(JohnHewitt)所言,需要取代那种“被黑暗的梦笼罩的意识”,它严重阻碍着人类团结的前景。
有的解释说:进教不是开后门得功利,而是自觉地配合天主,实现天主对自己的计划。有的认为,人间本是涕泣之谷,是人匆匆而过的旅店,并不是完美的天堂,正因为不完美所以才要走天乡之路。
从而实现了心灵“与神有关的虚空的填补”。(弗朗西斯·柯林斯《上帝的语言》)其实这是每个人心灵深处的渴望。“将阴梦水,将晴梦火”,说的是梦境作为一种神秘的心理现象,常常被视为是人与自然沟通的桥梁。
耶稣的话:「我来是为寻找并拯救迷失了的人」(路19:10),是这预言的圆满实现。「我要从各民族中将他们领出,从各国将他们聚集起来,领他们回到自己的地方;」解释:这表明天主不仅恢复以色列,也具有普世性。
天主的计划终将实现,义人不会永远被弃绝(参咏37:28)。教会也是天主救援圣者的工具。
该段强调救恩的普世性,不再局限于以色列,而是扩展到一切民族(即“万民”),具有末世论与默西亚性的视野,预示着新约教会的普世性与天主国的实现。第18节:上主这样说:“我要聚集万民和说各种语言的民族。
当一个国家保存、发展、提倡和推广应有的宗教信仰时,不仅社会安定团结,家庭和睦相爱、人人自我约束,从心为善,甘愿奉献,助人为乐,生活积极向上,工作尽职尽责,从而构建了一个和谐的社会,继而确保了国泰民安,同时也实现了两手都要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