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教宗方济各向第六十八届意大利全国礼仪周出席者致词


2017-09-19 11:13:46 作者:香港教区礼仪委员会 编译 来源:信德网

保禄六世礼堂
2017年8月24日星期四

 

亲爱的兄弟姊妹,早安!

    欢迎大家!我也同时感谢主席Claudio Maniago蒙席值「礼仪运动中心」成立七十周年向本届「全国礼仪周」致词。

    在教会历史中,尤其在礼仪历史中,是一段重要时期,期间发生的事件,影响深远。正如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不可能被遗忘,它引进的礼仪改革也必为后世所传颂。

    「大公会议」与「礼仪改革」这两椿事件直接相连,并非事出偶然,而是准备已久。所谓「礼仪运动」,以及教宗们就教会的(礼仪)祈祷所面对的困难而作的回应,均可兹证明。既见到了有某种需要,纵使未能实时找到答案,毕竟也要起步向前。

    我想起教宗比约十世:他颁令重整圣乐1、重振主日庆典2,并成立一个全面革新礼仪的委员会。他深明这项工作何其艰巨,且须持之以恒,故此他本人承认:礼仪就如一座建筑物,需经历多年时间洗涤頽风老态,方能重新在庄严与和谐中闪耀。3

    启动这项改革的,是教宗比约十二世。他发表了《天人中保》Mediator Dei通谕4,并成立一个研究委员会5;他也对「圣咏集」的版本6、缩短圣体斋、《圣教礼典》(Rituale)采用日常用语,以及对逾越节守夜礼和圣周的重要改革,作出具体决定。7在这推动力驱使下,随着其他国家的榜样,「礼仪运动中心」在意大利兴起。它由关顾天主子民的主教们领导,并由热爱教会及礼仪牧灵的学者来启发。

    其后,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的《礼仪宪章》,使教会这棵树开花结果。《礼仪宪章》的改革路线,回应了真正的需要以及对更新的具体期望:藉庆祝奥迹而生机蓬勃的教会所需要的,就是富有活力的礼仪。这就是说:以革新的方式来表达在祈祷中的教会历久弥坚的活力,要刻意地使「信友参与这信德的奥迹时,不要像局外的哑吧观众,而是要他们藉着礼节和经文,深彻体味,且能有意识地、虔诚地、主动地参与这神圣行动」(《礼仪宪章》48)。当年,真福教宗保禄六世解释刚起步的礼仪改革时,便重申了这一点:「要留意,教会有权要求、推动及鼓吹这「祈祷的新方式」,藉此使她的属灵使命获得更大进展......;这『祈祷学校』即将开展,我们切勿迟延,务要首先成为它的门徒,继而成为它的支持者。」8

    大公会议所依循的方向,是按着「保持优良传统,并同时开放合法进展的门户」的原则(参阅《礼仪宪章》23)9,并以教宗保禄六世颁布的礼书来落实执行。这些罗马礼的礼书获出席大公会议的主教们欣然接受,一直在全球通用,至今已接近五十年。各地主教团仍在跟进这些礼书的落实使用。诚然,单靠改革礼书,未足以更新心态。按梵二的法令而改革的礼书,已启动了一个过程,但须假以时日,并需要忠诚的接受、执行上的服从和有智慧的主持方式:首先是对圣职人员而言,其次也是对其他职务人员、领唱员以及所有参礼者而言。的确,我们知道,牧者以及信友的礼仪培育是一项常要再三面对的挑战。教宗保禄六世离世前一年,于枢密会议中对枢机们说:「时候到了,要摒除一切致命的分裂趋势,并按照大公会议合理和富启发性的准则,完整地执行「我们」透过投票赞成的改革。」10
    今日,我们仍须朝这方向努力,特别要重新发掘决定礼仪改革的理由,要克服对礼仪改革毫无基础或流于表面的了解、片面的接纳,以及扭曲改革真相的做法。我们不要徘徊于重新考虑礼仪改革的各项选择,却要更透彻地明了礼仪改革的基本原因,有需要时也借助历史文件,并吸纳礼仪改革富有启发性的原则,以及遵守礼仪改革的规则。既有这些训导和这漫长的过程,我们凭着训导权威可以稳当地肯定:礼仪改革是不可能逆转的。

    按照教律,宗座及教区主教受托去推广和守护礼仪。今时今日,这职务和权威更是任重道远;全国及教区的礼仪牧灵组织、培育机构及修院亦须参与其事。在意大利礼仪培育领域中,「礼仪运动中心」倡导礼仪发展,成就斐然,其中表表者,就是每年举行的「礼仪周」。

    回顾以上过程之后,我愿意浅谈你们这几日反省的主题:「为富有活力的教会提供生活化的礼仪」。

    礼仪是「生活化」的,因为基督是活生生地临在的:「他以自己的死亡,消灭了我们的死亡,并以复活,恢复了我们的生命」(复活期颂谢词(一))。如果没有基督奥迹的真实临在,就没有礼仪活力。正如没有心跳,就没有生命,同样,如果没有基督的心跳,就没有礼仪行动。事实上,界定「礼仪」的,无非就是耶稣基督透过神圣标记所履行的司祭职务,亦即他交付自己生命的奉献、一个直至在十字架上伸开双手的奉献。这司祭职务恒常地透过仪式和祈祷而临现,最显著地临在于他的圣体圣血,也临在司祭身上、临在于天主圣言的宣讲,以及临在于因主之名共聚祈祷的会众当中(参阅《礼仪宪章》7)。在那不可见的奥迹的众多可见标记之中,其一是祭台;它象征基督活石,为人所摈弃,却成为角石;藉着它,我们才得以心神以真理向生活的天主呈献属神的敬礼(参阅伯前2:4;弗2:20)。所以,在我们的圣堂,祭台应是整个信友团体注意力集中之处11;祭台被奉献、被傅以圣油、被奉香、被亲吻和被致敬;祈祷的天主子民──司祭和信友──都注目祭台,朝向祭台,祭台召集神圣的会众围绕着它;12放在祭台上的,是教会的奉献、由圣神祝圣为基督祭献的圣事;从祭台所共享的,是生命之粮、救恩之杯,为使「我们在基督内成为一心一体。」(感恩经第三式)。
    礼仪是教会全体子民的命脉所在。13按其本质,礼仪实在是属于「民众的」(popular),而非由圣职人员所垄断;正如「民众的」(popular)这词汇字源所示,礼仪是「为」民众的,也是「来自」民众的行动。正如许多礼仪祷文所覆述,礼仪是天主为关顾他的子民所亲自实现的行动,但它也是天主子民的行动;他们听到天主发言而作出回应、赞美天主、呼求天主,并领受自神圣标记流溢出来的永不枯竭的生命和慈悲之泉。教会于祈祷时召集所有用心聆听福音的人,一个也不能少,无分大小尊卑、贫富老少、健康或病弱、义人或罪人。按照天上礼仪的图像(参阅默7:9),有「一大伙群众,没有人能够数清」。在基督内,礼仪会众超越年龄、种族、语言、国籍等界限。礼仪的「民众」范畴提醒我们,礼仪包罗一切、不排除任何人、促进万民的共融,但不会划一地样版化,因为礼仪邀请每一位,各按其圣召和特质,各司其职,以建树基督奥体:「感恩祭不是『为我(个人)』的圣事,而是众人的圣事,使众人成为一个身体──天主的神圣子民」14。所以,我们不要忘记,礼仪首先要表达的,是全体天主子民的「虔敬之情」(pietas)。这「虔敬之情」又以我们称之为「民间敬礼」的热心善工和敬礼加以延续;我们应对「民间敬礼」加以欣赏和鼓励,但须使之与礼仪配合得宜。15礼仪是生命,而不是一项要我们明了的概念。事实上,礼仪引领人活出「入门(圣事)的经验」,是思想行为的彻底改造,而不是徒然积聚个人对天主的概念。礼仪崇拜「首先不是一端要我们明了的教义,也不是我们要做的仪式;它固然两者都是;但它与这两者大有分别:礼仪是我们信仰旅途上生命与光明的泉源。」16

    礼仪与灵修反省也有分别。礼仪「其实是进入天主的奥秘,让人被引领到奥秘那里,并处身在奥秘中」。17谈及天主存在是一回事;感受到此时此地,天主正按「我是谁」(我是我)来爱我,又完全是另一回事。在礼仪祈祷中,我们经验到共融,不是抽象的思想,而是一项经由天主和人类、以及基督和教会的行动,所标示的共融。18无论我们有没有加以解释,仪式和祈祷(参阅《礼仪宪章》48)本身就是基督徒生活的一所学校;它向所有人开放,要求人张开耳朵里、眼睛及心灵,去学习作为耶稣门徒的圣召和使命。这与教父们所讲授的「释奥教理」是一致的。《天主教教理》按今日礼书的内容和仪式,来阐释感恩祭及其他圣事和礼仪时,便是采纳了教父们的「释奥教理」。

    唯有与基督结合,成为一个生活的存有,教会才确是活生生的。教会是生命的孕育者、是母亲、是传教士。她常外出接触邻人,她关心为他人的服务,而不追求那使她绝育的俗世权力。所以,庆祝神圣奥迹时,教会常想起那位唱出「赞主曲」(Magnificat)的贞女玛利亚。在玛利亚身上,「就像在一幅清晰的影像上,教会欣然瞻仰着她自己所期望完全达成的境界」(《礼仪宪章》103)。

    最后,我们不要忘记,按其「大公性」,教会在祈祷上的丰饶并不止于罗马礼,因为罗马礼虽然应用最广,却不是独一无二的。同一圣神的气息,使东西方礼仪传统在「至一教会」的祈祷中,和谐一致地代表基督、偕同基督、在基督内,去光荣天父和实现救恩。

    亲爱的兄弟姊妹,感谢你们到访,我也鼓励「礼仪运动中心」诸位负责人,继续坚守抱负,不忘初衷:为天主神圣子民的祈祷服务。事实上,「礼仪运动中心」一直以来广受好评,是由于你们悉心关注礼仪牧灵、忠诚遵循宗座及主教们的指示,而且得到他们的支持。在意大利众多教区举行「礼仪周」的丰富经验,连同《礼仪》(Liturgia)期刊,都有助推动堂区、修院及修道团体的礼仪生活更新,当中既不乏辛劳,亦有欣慰!今日,容我再次向你们提出一项要求:请你们继续委身,帮助已晋秩职务人员,以及其他职务人员、领唱员、艺术家和音乐家,衷诚合作,好让礼仪真正成为「教会行动所趋向的顶峰,及一切力量的泉源」(参阅《礼仪宪章》10)。恳请你们为我祈祷。谨此衷心给你们颁赐宗座遐福。

香港教区礼仪委员会译  2017年9月7日

 

1. Tra le sollecitudini自动手谕,1903年11月22日:ASS 36 (1904), 329-339

2. Divino afflatu宗座宪令,1911年11月1日:AAS 3 (1911), 633-638
3. Abhinc duos annos自动手谕,1913年10月23日:AAS 5 (1913) 449-450
4. 1947年11月20日:AAS 39 (1947) 521-600
5. 参阅圣礼部历史档案Sectio historica, 71.「礼仪改革回忆录」“Memoria sulla riform liturgica” (1946)
6. 参阅教宗比约十二世 In cotidianis precibu自动手谕,1945年3月24日:AAS 37 (1945) 65-67
7. 参阅圣礼部Dominicae Resurrectionis法令,1951年2月9日:AAS 43 (1951) 128-129;以及Maxima Redemptionis训令,1955年11月16日:AAS 47 (1955) 838-841
8. 1965年1月13日「公开接见活动」致词

9. 《礼仪宪章》颁布后,感谢众多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及牧者不懈努力,各项仪式的改革与礼书修订随即展开,数年间付诸实践(参阅《礼仪宪章》25)。大公会议的原则指导着这工程:「保持优良传统,并同时开放合法进展的门户」(参阅《礼仪宪章》23);所以,可以说,礼仪改革是非常忠于传统:「按照教父们的原始传统」(“ad normam Sanctorum Patrum”)(参阅《礼仪宪章》50;《罗马弥撒经书总论》6);教宗若望保禄二世《二十五周年》Vicesimus quintus annus宗座书函4,1988年12月4日)
10. 教宗今日尤其注意到关于教会生活的一点:礼仪改革的美好成果,是不容置疑的。自《礼仪宪章》颁布后已有长足进步,实是回应十九世纪末礼仪运动所提出的憧憬,以及众多教会人士及学者钻研及祈祷而发出的愿景。其后公布的新「弥撒规程」,是「我们」在谨慎的机制下,经过长时间和尽责准备,才公布的;「弥撒规程」中,「罗马感恩经」保持不变、感恩祭的其他祷文则经过仔细溯源而引进,且已初见佳果:积极参与礼仪行动、更热诚,和更有意识参与(礼仪的)神圣行动、更深更广认识圣经永不枯竭的宝库、更有教会团体感。这些年来的经历,都指出我们走在正轨之上。可是,不幸地,实施过程中也有滥用和放任的流弊。时候到了,要摒除一切致命的分裂趋势,并按照大公会议合理和富启发性的准则,完整地执行「我们」透过投票赞成的改革。(Alloc. Gratias ex animo, 1977年6月27日: Insegnamenti di Paolo VI, XV [1977], 655-656, 意大利文 662-663)
11. 参阅《罗马弥撒经书总论》299;《圣堂及祭台奉献礼典》导言155, 159
12. 「在这里,主的餐桌,准备好了,为使你的子女,获得基督圣体的饱饫,并团聚一起,成为至一、至圣的教会。」(《祭台奉献礼》213,颂谢词)
13. 礼仪行为并非私人行为,而是教会的典礼,教会则是「统一的圣事」,就是在主教权下集合、组织起来的神圣子民。所以,礼仪行为属于教会全体,表达教会全体,并涉及教会全体。(《礼仪宪章》26)
14. 基督圣体圣血节弥撒中讲道,2017年6月18日,《罗马观察报》2017年6月19-20日,8页
15. 参阅《礼仪宪章》13;《福音的喜乐》宗座劝谕,2013年11月24日,122-126:AAS 105 (2013), 1071-1073
16. 四旬期第三主日弥撒中讲道,罗马诸圣堂区,2015年3月7日
17. 圣玛尔大堂弥撒中讲道,2014年2月10日
18. 「看看我们为甚么如此受惠于感恩祭中的「纪念」:它不是抽象、冰冷、概念上的纪念,而是活泼的、充满安慰的「纪念天主的爱」。……感恩祭中我们尽享耶稣言行的甘饴,品尝他的复活及他圣神的芳香。领受之时,我们多么肯定被天主所爱,铭刻于心。」(基督圣体圣血节弥撒中讲道,2017年6月18日,《罗马观察报》2017年6月19-20日,8页)

 

原文:意大利文http://w2.vatican.va/content/francesco/it/speeches/2017/august/

documents/papa-francesco_20170824_settimana-liturgica-nazionale.html

译自Virginia M. Forrester英译https://zenit.org/articles/vatican-iis-liturgy-a-school-of-prayer-full-translation/

本文标题:教宗方济各向第六十八届意大利全国礼仪周出席者致词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