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在耶稣复活之后最早接受基督福音的人之一。他曾慷慨地变卖了自己的田地,把所得的钱交给宗徒们,供教会的所需。
从四福音中默观伯多禄,他是一位有话直说的人,说话不会“兜圈子”的。
不少受无神人文主义影响的人干脆说:「我没有罪!不需要救赎!」主耶稣碰到的经师法利塞人也是这样子,他们自觉清高得很,还批评耶稣去亲近罪人(税吏、娼妓等)。
有个饥渴的人才会有满足感。没有食欲,即使山珍海味也没有味道。今天主耶稣讲的最后一句话有点奇怪,好像与上文没有关系:「但人子来临的时候,能在世上找到这种信德吗?」什么样的信德?
教宗由此念及母胎中的胎儿、老人、病患的生命,“他们在越来越多国家被视为要被丢弃的人”。同时,教宗也关心那些遭受家庭暴力的妇女和儿童,以及受到轻视的最弱小者、边缘人士和移民。
她没拒绝过任何一个来求她的人,不分昼夜和远近,风雨无阻。
依22:19-23;罗11:33-36;玛16:13-20主耶稣基督在祂的人生十字路口所问门徒们的两个问题,不仅能帮助我们醒悟“耶稣是谁”,而且也能帮助我们反省“自己是谁”,以及认出我们“周围的人是谁”
我们从原来的“罪人”,被提升成了“圣人”,成了属于主耶稣的人,成了属于天主的人。
另一方面,你遇到的人反过来也有义务表现出这种尊重,正是因为他们也具有自我超越的能力,不受自我意识的限制,而是能够真正以同样的方式遇见对方,一个相似的人。因此,每个人都是对另一个人的一种责任。
古今中外,不管信奉哪个宗教,甚至没有宗教信仰的人,也都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因此人们都尽量的做好人,行善事,原因是希望有一个好的报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