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是亚洲毗邻国家和地区比较完整地继续和保存了中国传统文化。这些接受圣诞文化的国家和地区不但一个也没有失去自己的民族文化之根,相反发展成了亚洲四小龙。
要知道,《弟子规》是一本蒙学读本,它含有孝敬父母、友爱兄弟、诚信待人、言行有礼等优秀传统文化,与《圣经》的教导有共同之处。由于它简洁明白、押韵易记,被广泛传诵,成为从小教习的为人处事的有益教材。
所以我们在前面提到,仁爱是人的最高本质的表现,所以,在中西传统文化中,仁爱都是爱的最高境界,甚至是人性的最高境界。
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城市、海洋之间,教会与社会之间,城市建设与传统文化之间,所保持的种种和谐,这起源于它的文化,因为山东本是孔孟之乡,在孔孟思想的影响下,忠实、厚道、义气形成了山东人的共性;而青岛又是凭着优越的地理条件较先接受了西方基督文化的沿海城市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也有追溯家谱之说,而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家谱并没有太大的吸引力。
二是因当时教廷驻华代表刚恒毅的宣传,他认为要使天主教能在中国发展就应与中国传统文化相适应。他提倡教堂要建成中国式的,圣像也应绘制具有中国艺术特色。
他提到,“以爱同行、携手并进”不仅是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更是大家共同的信念和追求,闽台两地的天主教会,共同肩负着将福音的种子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植于这片热土的使命。
现今教会流传的不少名诗名联,就是康熙皇帝的杰作,这不仅反映他对教会知识的渊博,更重要的是他有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功底。中国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基督信仰为何对中国人的影响十分有限。
在古老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人体与自然界的联系被视为一种神圣而微妙的存在。认为人体与自然是相对应的。天有日月,人有双眼;天有五行(火木金水土),人有五脏(心肝脾肺肾);天有四季,人有四肢。
教会一再强调要礼仪本位化,要适合一个民族的心理和传统文化(参《礼仪宪章》40条)!而我们有些人却不顾及当地教友接受的程度,擅自改革,使许多教友无法接受,甚至很反感!这样我们不是适得其反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