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利玛窦“记忆之宫”的12个房间(一)
2010-06-25

那扇“功德之门”开在明王朝的封闭之上,西方的科学与文艺之风由此吹入,欧洲人也得以更深入地了解了中国文化

罗马:创刊170年的《公教文明》今日推出中文版,国务卿致函祝贺
2020-04-20

欧洲文化从伟大的中国文化与智慧中汲取了很多精华,东学西渐离不开耶稣会士的学习和努力。这也正是《公教文明》作为一家耶稣会期刊,希望开设中文版本的原因。

追忆房志荣神父二三事
2021-03-03

那是2001年12月6-9日,中国中心和香港道凤山(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在德国首都合作举办“基督文化与中国文化的相遇:翻译与吸纳”国际学术研讨会,房神父和我也在受邀名单。当年我们在柏林不期而遇。

热爱华人教会的MEP司铎——沙百里神父
2023-06-28

中国基督徒将福音精神浸润于中国文化,不断寻找适宜的发展道路。通过历史的描述,使人深刻感受到中国基督徒的忠诚坚韧。

学者之声
2017-04-13

中国已经成为推动全球化的主要力量,而中国文化强调的合而不同理念对于人类文明共同体的构建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而利玛窦在沟通中西文明时所实践的智慧恰恰也是合而不同,多元共存。

面对“罪恶”和陋习,基督徒守住了“底线”
2022-03-08

礼仪之争成为西方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秉持适应中国文化习俗策略及务实原则的耶稣会最终得到康熙的认可,虔诚而保守的道明会、方济各会落败,按“利玛窦规矩”成为在中国内陆传教士的行为准则。

美国:一位哲学家的点金术
2006-04-26

乔治·麦克林,是个抓住了中国文化精髓的人。参加研讨会的国际学者来自五大洲。麦克林的足迹也踏遍五大洲。他每年都要出去主持召开一系列的国际性学术会议。

天学与明末清初的思想
2016-11-23

传教士用中文写作和出版,本身就是主动融入中国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在此暂且不论。仅就《交友论》的内容而言,利氏选择“交友”这一命题绝非偶然。

天主的特选之器
2014-12-04

最终,她在公公留在家里的《中国文化词典》里,查到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区别,选择了耶稣亲自立的天主教。2004年7月,在代母的陪同下领受了洗礼。

怀念我的前辈 | Remembering my Predecessor
2012-11-26

苏神父从来没有要我们偿还他给我们的种子资金,这笔资金为快速启动一些和中国相关的项目变得非常有用,如我的第一本书,《编织一个梦想》,和影片《合掌祈祷》,两个都是关于怎样把天主教信仰和中国文化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