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只顾外在的形式而忽略了最根本的实质精神,那么,再隆重再盛大的庆贺仪式,也就同那些“商业炒作”没有什么区别。即使年年热烈庆祝也只能是“虚张声势”走走过场,难获多少灵益。
如果一个人已从内心深处对过去的劣迹悔恨不已,但我们还是抓住不放,这也未免对他太不公平了,甚至可以说是太残忍了。
如果你每日诵念时是在用心思想后才说出口的——你一定是圣人!否则你一定在说谎!你读过《圣咏集》吗?你能感觉那些祈祷的诗歌之后那颗感情丰富而真实的血肉之心吗?你会被触动吗?
教宗首先指出,「在教会使命中,如果没有察觉并承认圣神当下的有效行动,那么,再怎么精准明确、深思熟虑的传教话语,都会变成『人性智慧的高谈阔论』,用以光荣自己或者除去及隐藏自己内心的贫瘠」。
危机敦促我们对外开放,但是在危机中,「如果没有得到适当的陪伴,恐怕会迷失方向」。为此,教宗叮嘱众人,即使是个人、婚姻和社会方面的小危机,也要寻求智者的建议:「千万别独自踏入危机,一定要有人相伴。」
如果我们只考虑自己的舒服顺畅、平安喜乐,对他人的疾病、灾难、困苦、忧患、熟视无睹不管不顾,那就违背了耶稣让我们应该具有的慈善怜悯、“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福音精神,与基督的训谕背道而驰。
很多教友,甚至有些神父、修士,如果不作深入研究也难以搞明白。这一两年因为写祈祷程序,把礼赞、诵读和弥撒本不知翻了多少遍,也请教了国内教会礼仪专家,在此想把一些礼仪问题与大家分享。
谁如果自以为无所不能,他肯定会失败,因为“他有如一棵失去根基的树:纵使高大强健,却无法站稳矗立”。
“一个人如果所信和所生活出的彼此和谐,他就令人相信,即他如何相信及如何生活。许多基督徒只说自己相信,做的却是另一套,好似他们不是基督徒。这是虚伪。见证的反面是虚伪。
他小时候,他的abuelita(“可爱婆婆”的西班牙语)总在厨房煮食,并经常告诉他,说:“如果你关注、专注于生活,天主并不难以理解。你只需要简单的留意祂工作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