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梵二以后的弥撒礼仪改革,有信友读经,有信友祷词,有教友奉献,但是教友总是被动地“照念、照做”而已,不需要他们动自己的脑筋。有多少祷词是教友结合自身或堂区的实际情况编写的?表达的是教友的深切感受?
在宣读了《旧约》三篇读经和圣保禄书信,以及《圣马尔谷福音》后,便是教宗方济各的弥撒讲道。以下是这篇讲道的全文:妇女们原以为会看到有待敷抹香料的尸体,不料却发现坟墓已空。
圣道礼仪读经一(如果我们彼此相爱,天主就在我们心中。)
读经一第一式(我要把仇恨,放在你的后裔和她的后裔之间。)恭读创世纪三,9~15亚当吃了树上的果子以后,上主天主呼唤他说:“你在哪里?”
在今天的第一篇读经(出20:1-17)中,我们听到了所有犹太人和基督徒都熟悉的“天主十诫”。天主十诫前三诫是指人和天主的来往之道,后七诫是指人和其他人,以及万物的交往关系。
参与礼仪,先该分析经文含义,读经员对读经、唱经员对歌词更该这样下工夫,进而完成礼仪的互动,这就是动感,延续远方。(全文完)
楼外整地为台,铺白瓷砖,围以石砌栏杆。台上以黄琉璃瓦建四角“玄义玫瑰圣母亭”,邑人郑述信书“玄义玫瑰”四字额其上,亭内砌白大理石为祭坛,在此献露天感恩祭。
中世纪晚期风格的唱经台是德国最大的,它的特别之处在于有预留给教宗和皇帝的座位。一些珍贵文物现保存在—个金圣龛内。教堂颇具盛名的是她的彩绘玻璃,有一万多平米之多。
(陶渊明《拟挽歌辞三首》)所以才有这样的“不确定”性的感慨:“一盏孤灯照夜台,上床别了袜和鞋。三魂七魄随梦转,未知天明来不来?”(雪峰禅师语)这正是人生“无常”的注释。
近年来,中国教会内的圣经阅读虽已推广开来,但由于传统习惯的原因,很多人并不觉得读经是一个基督徒的必需,并不像他们觉得圣事是必需的那样,此外,当下的读经大多是直抒胸怀式的,感想性的阅读,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和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