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演变耶稣圣心节是典型的敬礼性的庆节,它是在近代才引进的,但是对耶稣圣心的敬礼早就已经开始了。只是最初纯属私人性的与个人性的敬礼。十二世纪开始,到十三、十四世纪时逐渐盛行。
世界主教会议是近代“生活的集体性”的模式,教会还需要深入研究它的意义及效力。
近代,在所谓的“人本主义”的迷惑下,许多人开始“抛弃”了天主,却高举人;这其实是魔鬼对人类祖先的“最原始的诱惑”的重演(创3:1-13)。
康熙晚年的礼仪之争,传教士在中国的公开活动被限制,清廷敕修《四库全书》过程中又屏黜了“天学”中的“理”层面的内容,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后人对“天学”的全面探究;近代以降,在中国处于半殖民主义和半封建的社会背景下
我曾在(1)东京国立近代美术馆电影中心[東京国立近代美術館フィルムセンター(TheNationalFilmCenteroftheNationalMuseumofModernArt,Tokyo)](2)防卫省防卫研究所史料阅览室
近代以来,中西方交流是一大方面,传教士带动中国科学的发展,促进中国的教育和女子解放,纠正各种不良行为,如缠足、鸦片,对中国民族民风的改良贡献很大。
(路9:12-17)如近代诞生的国际明爱,只代表教会从事专业的服务社会,见证信仰,从来不参与传教事务。为此,教会现代的社会训导强调“爱德不应该成为今天所说的宗教扩张主义的工具。
1970年《罗马弥撒经书》保存近代改革后的仪式,简化了一些元素:删去「十二」这数目;在「合适位置」进行;省略一篇对经,简化其他;「何处有仁、何处有爱……」(Ubicaritas)移于呈奉礼品时咏唱;省略结束式
近代资本主义创造了一批批的新型城市,拉开了城乡之间的差距。19世纪电的发明和应用以及现代化的交通、产业和生活方式的发展,逐步缩小了城乡差距。这样,农村的城市化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发达水平的重要指标。
这为后来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近代启蒙运动提供了重要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