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别的,而是在梵蒂冈第二次大公会议于1965年即将结束之际,参会的四十多位主教聚集在这墓窟中,不但举行了感恩圣祭,同时也按照他们对梵二精神的理解,共同签署了一个被他们称作是《墓窟公约》TheCatacombs
然而,时过境迁,生活在梵二后并进入了二十一世纪的我们,在忠于基督福音的思想且妥当追思亡者的前提下,又该如何正确理解炼灵并善度炼灵月呢?
梵二大公会议特别强调利用大众传媒进行文字福传,而“信德”就是利用报纸传媒这个工具,在全国进行了广泛的文字福传,这是我们大家有目共睹的。
梵二之后,似乎很少听到神父鼓励教友这样做。我自己亦有一种感觉,既然上主是慈父,我们只要肯诚心忏悔,上主无论如何也会宽恕我们的罪过,不必受告解形式拘囿。我这样想对吗?教会又要求我们最好多久办一次告解?
1879年美籍犹太人施约瑟在梵王渡(注:今上海万航渡路)创办了上海圣约翰书院,1896年改组成为沪上唯一高等学府。1903年,震旦大学由毁家兴学的著名教育家、爱国神父马相伯先生创建。
EWTN首播与中梵去年九月签订的临时协议有关连吗?事实上完全没有关连的,只是上智安排令事件看似有关连。我们早在去年(2018年)年初已磋商如何将EWTN带到澳门,并一切按着祂的旨意。
梵二后为推动礼仪(译名)本地化(暨中国化),地方教会将其译为【安德】。安德是主选召的十二位使徒(宗徒)之一,其庆日在每年的11月30日。其故事请阅读当日的《日课》简介。
梵二后,神学思想有新发展。《现代世界牧职宪章》5段指出:“于是,人类乃由比较静态的处事观念,而过渡于比较活动及进化的观念。因而产生了至为复杂的新问题,这新问题需要新的分析和综合。”
尤其是塔格莱所写的章节,受到了来自对立观点的批判性评价:根据支持梵二在教会训导方面的连续性论点的阿戈斯蒂诺·马尔凯托枢机主教的说法,这是一项完整的研究,但“缺乏真正的历史学家所期望的那一点点客观性”;进步神学家汉斯
二OO四年八月十五日圣母升天瞻礼之际,高雄教区主教单国玺枢机专程发表牧函,题目是《热心准备圣体大会》,激励全体教友在精神和生活上积极迎接圣体大会,善度圣体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