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空间、人物、事件、艺术、文字、历史、科学,都不再难懂,都成了透明的,指向超越它们的地方,就是你的根源,也是你的归宿。
此外,应让“相遇文化”成为推动对话、团结互助和向众人开放的必要环境,如此一来,堂区团体才能推进一种名副其实的“关怀艺术”。再者,堂区应藉着爱德作出信德的见证并关注穷人。
重庆教区的丁杨神父从教堂建设、教会艺术、教会圣事礼仪等角度,为教友们讲授了《堂区建设中的审美意识》,大大提升了教友们对信仰生活及日常生活中的美的认识和理解,带来了美的享受。
倘若设置一间与圣堂大厅隔离的小堂,以上所说便更易做到;特别在那些经常举行婚礼或葬礼的圣堂内,以及由于朝圣,或因藏有艺术及历史文物,而吸引群众参观的圣堂,尤当如此做。
实际上,若一个人“以没有防卫的温良态度”接近他人,并让他“看到并接纳我们的脆弱”,实施“最难做到的艺术,不是去爱,而是让自己被爱”时,这就是爱他的近人。
教宗提出一个显然将人及社会幅度容纳其内的整体生态观(第四章),它与环境问题密不可分。
圣咏作者默观他周遭的世界,而反省着:当我仰观祢手指创造的穹苍,和祢在天上布置的星辰月亮,世人算什么,祢竟对他怀念不忘?人子算什么,祢竟对他眷顾周详?(咏八4-5)这就是我们必须问的基本问题:人是谁?
在大伯尔山上的另一幅天主圣三的图象,在对观福音中均有记载:当耶稣显圣容时,忽有一片光耀的云彩遮住了他们,且有声音说:“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你们要听从他。”
其实,在对观福音及别的宗徒书信中,也有很丰富的逾越奥迹的记载,因为大家对对观福音比较熟悉,我就不在此介绍了。重点介绍一下若望的记载。
建立在慈悲之上的教会学必须反对某种“自恋神学”,一种封闭的教会观。因慈悲走出自身的天主教没有什么自身的利益、自身的权力、自身的荣耀可以谋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