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祷词引导基督徒超越情感本能,培育内在和谐的灵性品质:(一)在痛苦中创造意义:教宗方济各在2024年和平玫瑰经祈祷中效法此精神,呼吁基督徒在战争蹂躏的时代“抚慰痛哭者,擦去泪水”,将个人痛苦转化为共担他人苦难的力量
辣黑耳难产而死,在临终前为儿子起名本敖尼(“苦难之子”),但雅各伯改名为本雅明(“右手之子”)。11.雅各伯怎样纪念辣黑耳?他在辣黑耳的坟上立了一块碑,这碑直到今天还存在。
主耶稣的苦难和死亡这同样的事件以不同的方式与面貌在世界各地、在我们身边不时发生。主耶稣在呼唤我们的行动,在宽恕我们的软弱,同样,祂也在邀请我们跟随祂,在生活中选择去爱,爱家人,爱朋友,爱迫害我们的人!
原住民团体遭受的困厄与苦难就是这经验的标记。不仅如此,大自然本身有时也沦为讨价还价的筹码,成为可以用来换取经济或政治利益的商品,导致造物主的化工竟成为争夺控制重要资源的战场。
《民长纪》第四章问答一、历史背景与人物问1:以色列子民为何又陷入苦难?
圭多·雷尼《带荆棘冠的基督头像》,1640年作,藏于卢浮宫 这副画中基督相貌依然保持传统形象,但整幅画面都强烈渲染着人类的感情,这种竭力渲染耶稣曾经蒙受的苦难的做法,就是要提醒人们耶稣为了拯救人类曾经蒙受怎样的苦难
从此,圣艾智德团体对外国人的使命是透过和具体的男女老幼的相遇,而非抽象概念,确信每个人是原生国家的苦难和富裕的使者;是社会的财富。但这里具体而迫切的问题是需要给移民真正开启融入社会的钥匙。
其次是神学基础,四位福音作者所叙述有关耶稣基督的受苦难和复活的主要意义,可说来自圣保禄的宣告,以他的思想为基础。
无视邻人苦难,是对「爱德」(caritas)的背叛。教会教导我们:对穷人的冷漠等同对基督的冷漠(玛25:45)。「因此,这些人现在就要先被掳去;那放荡不羁者的狂欢,也就消失了。」
在印度,达利人是破碎不全的人,他们的生活明显地表达出──参与基督被钉在十字架上的苦难。耶稣与每时每刻每地的受伤者一起,大声呼喊着天父:「我的天主,我的天主,你为什么舍弃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