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让我们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是否也曾像司祭和肋未人那样,对身边需要帮助的人视而不见?我们是否也曾以各种借口,规避爱的责任?
反思你的“烦恼”与焦虑:玛尔大感到烦恼和抱怨,因为她失去了心中的平安。我们的忙碌,是否也常常让我们感到焦虑、疲惫,甚至抱怨?
人能顺天理,协帝则,自可以主宰万物,统制乾坤,辅宇宙之缺陷,正世代之学术,此吾儒之所谓天主也。[5]这样的冲突其实不能简单地将杨光先等人视为保守就可以解决。
总之,这种非宗教信仰值得批判地反思。 宗教信仰现在在中国处于合法地位的只有五种,即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 它们是多元而又极其复杂,在这么短的时间里不可能都谈。
关于这一点,通谕提供了令人感动的反思,它说:“一个善良的人放下他的忧虑和紧迫感,去关注,给予微笑,说一句鼓励的话,在世界中创造一个倾听的空间。在如此多的冷漠之中”(FT224)。
民国时期,自由的底线是学术和宗教的自由,梵蒂冈对所在中国的教产有直属权,进行联络时也是直接联络中国正定,那时的正定不过是个小镇而已,但不会受行政干预,这反而利于宗教的健康发展。
从学术角度上说,所谓政,可以指政治,也可以指政府;教可以指宗教,也可以指教会(宗教组织),这样就会产生出宗教与政治、宗教与政府、教会与政治、教会与政府这样四对不同概念的关系。
城市大学专业进修学院学术统筹宋立功认为,神父发起的写信运动值得支持,反观港府循此类软手段防止毒祸的工作做得不足,作为政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任何可减少罪行的办法均应考虑,包括发动教会、利用民间力量,优化工作
我还愿意和你们一同反思一下圣诞故事中的另一句话,就是在天使们在宣报新生救世主的喜讯后所高唱的:「天主受享光荣于高天,主爱的人在世享平安!」这句话。天主是光荣的。天主是纯洁的光,真理和爱的光辉。
经过多年的祈祷、默想、反思,后来终于明白了:天主是全知的,知道我们的软弱,仍然天主无条件爱我们,否则正如圣咏里说的:上主,你若细察我的罪辜,我主,有谁还能站立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