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后来因为礼仪之争[当时利玛窦与其他耶稣会士认为中国人敬拜祖先及孔子是社会礼教,与天主教教理并无冲突。但道明会及方济会的传教士均表不满,认为这些礼仪是迷信行为。两派之间的争议便引发「中国礼仪之争」。
在中国传统中,孔子和老子讲过许多如何与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耶稣基督的福音给基督徒指出了如何在和谐与平安中生活的正确方向。在我们的礼仪和祈祷中,我们首先所关心的就是这个。
关爱生命,消极的要求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孔子教导,积极的要求是——己之所欲,必施于人的基督精神。
他说:“西儒利玛窦泛重溟入中国,读中国之书,最服孔子,其国有六种学,事天主,通历算,多奇器,智巧过人。
我国至圣先师孔子也教导说:「仁者静」;「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这里所指的静,就是一种正面的、能使人愉悦的那种静。 我们若翻开四部福音,就立刻感觉到,耶稣当年非常珍惜静默。
记者:我知道您的信里面用了孔子的话圣人之过,如日月之食焉。黄洁夫:过也,众人皆见之,更也,众人皆仰之。圣人的一个过错就像日月之食,他有不完美的地方,你想否认也否认不了,你想盖住是盖不住的。
倘不如此,即如孔子所言:己身正,不令则行,己身不正,虽令不从。而学习游泳就如同学习做人,学习做一个好人是做一个好的司铎的基本前提,只有把人做好了才能够谈到做一个好神父。
4.信仰是人类语言运用中的基本概念,人若无信仰则无以生存,犹如孔子所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孟子有云:车无辕而不行,人无信则不立。诗人李白说: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民间有道是: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书法是一“艺”,所以可以悠游其中。孔子所谓:“志于道……游于艺。”把书法和修行联系起来,修行不是苦修,仍然有生活,而这生活是最简化的、最恬淡的、最纯净的生活。
但是,就新教教会本身的影响力来看,这一法统若不以特殊的方式持续汲取伟大的精神气息,将在另一轮人类文明的交互作用过程中,有可能沦落为远古文明的回忆和余响,如同孔子世界中那远远逝去的理想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