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的名字就是耶稣所起,含义是磐石,意思是他将成为教会的基石。耶稣升天后,彼得以耶稣继承人的身份传道,公元64年,他在罗马被尼禄皇帝杀害。
修院新校区位于离主教府20分钟车程的乡下,1998年1月真福若望保禄二世曾为新校区祝圣了第一块基石,如今这里已经成为一个环境宜人地方,提供给修生学习、祈祷、团体生活及体育运动的高质环境。
他们称自己为活的圣殿基石。在熙雍山上人们找到了当时圣徒们留下的圣物。
有人用圣经解释说,基石的形象是基督用来比喻自己的(格前3:10;伯前2:6-8)。有人认为磐石应该是复数,宗徒们也被看作是根基(弗2:20;默21:14)。
正是这块石头奠定了圣堂的基石,和教友的决心。果然,不久便动工了,岛上缺乏石料,须驾船到对岸汀港村的大蚶山采石。由于当地人不让挖掘石料,教友们不畏艰辛,再登山远挑驾船运载回岛。
神的国正是在微弱渺小,备受奴役的人们的痛苦中吸取了生命的活力,并成为支撑的脊梁和基石,天国才得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直达地极。顺从地谦卑,为富贵者最难做到。
爱德是全德的联系(哥3:14),爱是一切行为的基石。敬爱的老主教,一生和蔼可亲,真诚善良,关心广大神职人员和修女们的吃穿、身体状况,经常资助贫病者,以他的爱温暖着破碎的心。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建立健全的公开透明的财务制度,在消除不良信任的基础上,更能增强教友们的主人翁意识,同时也是彼此信任的保障和堂区发展的基石。
1721年(清康熙六十年),奥地利籍费隐神父时任北京圣若瑟住院院长,为大圣若瑟兴建了一座华丽的圣堂,基石上刻有“在北京的耶稣会会士敬献于中国大主保圣若瑟,1721年7月24日勒石永志纪念。”
充满爱心的教师不遗余力地塑造学生的品德并引导他们学习,校友及家长慷慨无私的支持与奉献,都是公教以天主为中心的关怀文化强而有力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