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的圣堂
2005-12-06 09:02:13 作者:陈国树 来源:信德报(第250期)
——记福建莆田东筶杯天主堂
东筶杯天主堂
东筶杯天主堂是以“七八方”石条从海中层层堆砌起来的天主堂,三面海水环抱,建造堪称奇特,因而称为“海上的教堂”。
这座圣堂在1994年建成,现年八十余岁的老会长吴亚体经历了建堂的前前后后。
岛民早期皆信大教,吴亚体也同样,他曾在自家屋侧盖有土地庙,朝夕焚香,所烧纸钱之多,数以担计。但是五子家庭运气不顺,病魔缠身,接二连三,害得全家贫病交加。
正在他走投无路之际,家住潘宅村的姐夫曾文光教友向吴亚体宣讲教义,劝他进教。亚体明悟顿开,表示“愿学念经求平安”。他于1975年皈依基督,全家毅然进教。领洗以后,全家平顺,兴旺发达。这是岛上第一户奉教人家。
一石激起千层浪。立时,早年从刘厝村出嫁本岛的刘亚歌和刘金玉分别劝化丈夫吴亚埭、吴亚土全家奉教皈依天主。对于这几户奉教人,天主特别恩赐,即使在外教人捕无鱼时,奉教人也能满载而归。面对现实,多户外教人陆续投入教会的怀抱中。而亚体家中成为临时的祈祷场所,平海镇湖南村谢光扬教友虽已古稀之年,热情登岛教经讲道,收效甚佳。
这些教友虽然初入教会,对主却充满着炽热的爱情。他们希望着建立一座教堂恭敬天主。但是整个岛屿是一座浮在海面的小山,地无三尺平,想找块地方谈何容易?然而事在人为,亚体在离家数米处找到了一小块废地,立起一块青石,上书“天主平安教”五个字。正是这块石头奠定了圣堂的基石,和教友的决心。
果然,不久便动工了,岛上缺乏石料,须驾船到对岸汀港村的大蚶山采石。由于当地人不让挖掘石料,教友们不畏艰辛,再登山远挑驾船运载回岛。一天复一天,一船复一船,不辞劳累,心中唯有天主,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座石厝小圣堂终于在1991年建成,当时教友用去献仪一千多元。
新建圣堂面积虽然只有50平方米,但十字圣架第一次在岛上竖起来,教友们的脸上绽开了灿烂的笑容。
当时这里没有神父,但他们仍然自觉聚会念经祈祷。石狮村陈亚英教友义务来堂教经。
1991年北京教区派韩克允和陈贵两位神父到莆田,神父乘舟登岛举行圣祭,开展传教事业。至1993年,领洗人数日益增多,石厝显得窄小拥挤。韩神父向教友们提出建一座美观大堂的倡仪,大家一致表示赞同,但必须填海造地,这意味着圣堂建在海上,耗资巨大。连年来,海里的养殖业喜获丰收,生活越来越好,他们从心里感谢天主,他们说:“天主赐给我们这么多,报答天主是理所当然的。”于是各家各户热心奉献。
为了使圣堂建造得雄伟美观,堂区把工程以26万元标价,承包给工程队。
获悉该岛建堂,兄弟堂区及各地教友为之兴奋,纷纷献款支援。美国的陈全星神父、华侨刘桂芬、陈仙仁都慷慨解囊数万元,助了一臂之力。这座用石2千多立方米的圣堂终于在1994年底如愿竣工了。堂的总面积为400平方米,两层构造。堂厅长12米,宽10米。钟楼五层,高25米,巍巍然耸立于海滨,显得美观宏伟。
新加坡华侨玉珠奉献堂厅跪椅,华侨林亚秋敬献圣母像一尊作为本堂主保。一切都已完备,举行了隆重的开堂典礼。教友都赞颂天主在这里行了奇迹。1993年陈荔雄和李新容两位莆籍神父毕业于上海佘山修院,晋铎后回家乡服务,传教工作增添了活力,岛上圣事频繁,教务蓬勃发展,至1995年,教友发展至40多户。
不久,因为承包的原料质量差,屋顶出现变形问题,堂区发动教友做义工,他们迎难而上。更新瓦片和屋架,花费8万元,又把堂厅增长6米。
今年,由于陆续遭受了几次强台风的袭击,咆哮的海潮威胁着圣堂墙体的安全。教友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亚体等会长提出一个方案,填埕抵御台风护堂,教友们责无旁贷,挺身而出为主做义工。信德的力量犹如喷发的火山,他们从周围水域中挖出礁石,穿孔套绳,利用涨潮的浮力,驾船把礁石拖至堂边做为基础。最大的礁石达50多吨。男女教友趟入齐腰深的水中,齐心协力生拉硬拽,把一百多块巨石搬迁到堂边,其间劳苦可想而知,如今这座圣堂又向纵深海面要地筑构了一块18米长,9米宽,7米高的石埕,填石近千方,确保圣堂无虞。2005年岛上教友已发展到60户,人数300左右。每天清晨,清脆的钟声从海上的圣堂响起,便有啷啷祈祷声从岛上传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