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圣体生活中的共融实践教宗本笃十六在《爱德的圣事》劝谕中强调:“圣体要求我们走出自我,服务边缘群体。”信徒领受圣体后,当如耶稣在园中拥抱门徒的软弱,以具体行动关怀贫困、破碎者。
一幅痛挽长联,恰当而准确地表达出上述人群的共同心声:通五洲语文,交四海朋友,荣臻三德学品高;两袖清风眠主怀,一身正气传吾辈;树六合壮志,获七大神恩,名扬八荒声播远;九旬无私献教会,十万信友哭荫明。
租界人满为患,华界与租界相接的边缘也挤满了数量惊人的难民,他们被屏蔽在租界的铁门之外,陷入饥寒交迫的绝境。
所谓穷苦人是指在世间没有任何希望者,是世界与社会的最边缘者,靠自己的力量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只能仰望天主。耶稣就是向这样的人宣布人人所企盼的天国已经到来。[参阅瓦尔特?
当我们体谅他人的需要,关心他们,分享他们的喜乐与忧虑、祝福与痛苦时,当那些遭遗弃、被拒绝的社会边缘人士,因着我们的爱心而重获生命的尊严和权利时,我们就是他们的“护慰者”,藉着如此的“爱耶稣”,我们也获得天主的护慰
由于在毛团北面,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各地来这里买建筑用沙的车辆太多,从硬地梁去毛团这段道路,常常是半尺深的黄沙土,骑自行车也很不方便。
四、融入人群,走进生活 刘希合说:今天的教会不是在教堂里发展,而是要走出去,在教堂里讲道只是牧灵,走出去才会有发展,同时更要放下架子、丢下面子,走进田间地头。
“和谐”将成为21世纪最具有影响力的跨文化、跨宗教词,可能给持有完全不同世界观的人群和团体以及民族带来持续性的和平。
一个成熟的地方教会在重视自身建设和谋求发展的同时,会慷慨帮助社会人群及兄弟教会,必会获得上主的丰厚祝福,并获得社会的接受和欣赏。
看到那么多坍塌的房屋,死去的亲人,受伤的人群,她感到自然灾害面前人类生命的脆弱;看到从四面八方涌入灾区的救灾物资、救援队伍,又让她看到中华民族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