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窦福音20:27-28)这一教导不是对人性抱负的压抑,而是将其引导至更高尚的表达——通过服务他人来实现生命的最大价值。成为仆人不是自我贬低,而是精确定位自我在天主计划中的位置。
这位不知辛劳的园主,不惜一切代价为我们每人的生命赋予价值,尽管到了五点他还出去。在集市等待被雇佣的人或许放弃了所有希望。当天一无收获。但有人依然相信他们。为何要在一天仅仅能工作个把小时的时后雇工?
教会的传统认为,与圣事一道给与的救恩必定触及接受者的心灵,需要个体心灵的相应准备和更新,从而促使参与圣事者获得一种新的伦理动力。
因为宗教的其中之一个重要范畴是伦理生活。世界各大宗教的典籍及其传统的教导总不离伦理的操守。中国人一语中的:宗教都是导人向善。
这为他的追随者带来了一个不同于世界的人性价值观念:对于人性价值的寻求并不在生命自身之中,而在自身以外的“他者”之中。
露济-史密斯神父身为伦理神学家和牧者,他毫不犹豫地签了这封要求「教义和实践保持坚定与不可分割的和谐」的信。
更有甚者,还有人有意无意地将慈悲视为软弱,将宽恕看作妥协,总喜欢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挥舞着教条和伦理的大棒来斥责他们眼中的罪人,却忽略了如何去同情他们的不幸并帮助他们的亟需。
又加以说明道:大公会议主要目的在推动基督徒信仰的发展,信友生活的伦理革新,使教会的规则适应时代的需要和方法(1959年6月29日)。
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圣经上如何利用了东方人的智慧及人生经验,来发挥及教导人友谊的伦理。二、友谊的快乐圣经中提到人间的友谊是快乐的。
这是一个谦逊的准备问题,以接受圣神的恩惠,去把爱和平安的果实传递给别人,给予他们真正的信仰,使人深刻体悟人生的意义,把人领到个人伦理生活的境界,度真正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