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纪念“梵二”会议五十周年(二)


2012-03-26 11:20:23 来源:《信德报》2012年3月15日,第10期(总第481期)

历届大公会议历史概览


    313年,君士坦丁颁布米兰诏书承认教会的权益,12年后便有了第一届大公会议。前往尼西亚的318位主教中,大部分受过最后一次教难的折磨,他们都是信仰的证人。
    最初四届大公会议都有独特的重要性,各以简洁的词汇表达了教会的信仰:耶稣基督是真天主(尼西亚);圣神是真天主(君士坦丁堡);耶稣基督是天主也是人,他的母亲应被称为“天主之母”(厄弗所);耶稣拥有人性与天主性(卡尔西顿,又称加采东)。如今在主日所诵念的信经内容,就是由这几届大公会议所修定。
    前八届大公会议都在东方举行。当时拜占廷帝国一片繁荣太平的景象,而西方却为蛮夷所侵。可惜,教会两支派(西方通用拉丁文,而东方则采取希腊文)的融洽,终在869年君士坦丁堡第四次大公会议时决裂。这里值得一提的是,1925至1945年这二十年间,未来的若望二十三世,正受任保加利亚、希腊,以及土耳其的教廷大使,因此对东方教会认识颇深。
    1123至1215年四届大公会议都在(罗马)拉特朗举行。当时正值中世纪文化的全盛时期,会议目的为:消弭战争(禁斗周期);戒绝买卖圣物圣职;订立遴选教宗程序(使政治权力无法干预);最后,拉特朗第四届大公会议还颁令规定每年(复活节)至少告解及领圣体一次。
欧洲的颠覆(1245-1445年)
    两个世纪的时间,教宗无法在罗马稳定下来,大公会议在欧洲各地召开,希望解决基督徒社会的政治与宗教矛盾。

历经18年的大公会议(1545-1563年)
    特利腾大公会议的举行,正值世界换上新面貌之际:50年前,哥伦布发现美洲,但新大陆的东海岸尚未开发;文艺复兴已近巅峰,还有一些宗教改革者如路德、加尔文等,对天主教会的组织及部分训谕提出质疑。
    特利腾大公会议的成就亦相当可观,它阐明遭受反对的信理(信仰、原罪、圣事、圣体),又组织教会革新:提醒“主教的职责”、创立修院以陶成司铎,还起草撰写一本简明的信仰手册《要理问答》。

工业时代初期的梵蒂冈第一届大公会议(1860-1870年)
    特利腾大公会议后,世界发生重大的改变。政治暴动摇撼整个欧洲(1789、1830、1848 年的革命),大型工业及其引致的困厄一起到来,许朗等人群起攻击信仰的基础,杂志、报章到处散布反宗教思想。
    “公会议应小心谨慎,规定什么是应当做的……为保持信仰的完整,发扬文化,及人类永恒的救恩,也为普世和平”(召集大公会议函)。
    此次大公会议讨论的项目千头万绪,但真正可以研究的仅两条(信仰与理性的关系,教宗不可能错的训导权)。
    事实上,会议进行期间,法、德刚宣战,意大利军队更侵入教会国土,强占罗马,大公会议无法继续进行。

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
    1959年1月25日,若望二十三世当选教宗后三个月,宣称有意召开大公会议,大家感到很讶异。
大公会议的筹备与工作
    教宗很快便宣布:“我们希望这届大公会议,就像一次新的圣神降临”(1959年5月)。又加以说明道:“大公会议主要目的在推动基督徒信仰的发展,信友生活的伦理革新,使教会的规则适应时代的需要和方法”(1959年6月29日) 。
    1960年6月5日,教宗组织筹备委员会,拟定文稿,作为主教们的研讨资料,订下70个草案。
    大公会议共分四期进行:1962年10月11日至12月8日;1963年9月29日至12月4日;1964年9月15日至11月21日;1965年9月14日至12月8日。
    是届大公会议由若望二十三世召开,但他却于第一期会议后的1963年6月逝世。继任的保禄六世继续主持其他三期会议。四期会议中,每次都有约2124至2399位主教列席,工作小组则在休会期间不断工作。
    大公会议彻底简化筹委会的临时草案,经过颇久的工作,最后才拟定16份文宪。这些文宪组成教会对现代社会的反省及指定应循的方向。
    教会负有使人认识福音和召集世人在爱中生活的使命,这个信念一直推动着大公会议的工作进展。
(连载二)

“‘梵二’会议与中国教会”征文


    今年是对普世教会产生了重大影响的梵蒂冈第二次大公会议召开五十周年。“梵二”会议的精神对当今中国教会的影响也是全方位的和持久性的,在神学、礼仪、牧灵等方面发展、变革都与其息息相关。欢迎您就“梵二”会议对中国教会以及个人信仰生活的重大影响进行讲述和评价,稿件请发至信德邮箱1991@chinafaith.org,与广大读者分享。

本文标题:纪念“梵二”会议五十周年(二)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