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关于上帝与天术语的讨论利玛窦的传教方法遭到他的接班人龙华民神父(NicoolòLongobardo,1565-1655)的质疑,龙华民批评利玛窦的传教策略是迎合儒家,并认为儒家经典里的
利玛窦的居室一应中国陈设,他喝碧螺春,用竹筷吃中国饭菜,演习儒家礼仪,定期参加当地的祭孔大典,用自鸣钟、多棱镜、望远镜、西洋琴、地球仪、世界地图等西方特有的“技巧之器”赢得知识阶层的好感和拥护。
晚明至清初的儒家是怎样对待“天学”的?本文归纳了这一时期部分儒家知识分子对“天学”的种种态度,其一,由于种种原因,出现了对“天学”产生好感的儒生,以明末的东林党人中一些人物为代表。
公元前551年至前479年,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主张“天地君亲师”“敬天爱人”。孔子与中国古代贤哲也能成为基督真理的跳板,把中国人导向基督,引向天主。其实中国的文化与天主教的文化是吻合的。
利玛窦在译本的序言中称赞儒家的伦理观念,把“四书”和罗马哲学家塞涅卡的名著相提并论。
(若1:38)利玛窦对儒家有着浓厚的兴趣,他认为儒家学说与基督宗教有着许多共同的价值观。根据儒家学说,人际关系中的五伦,需要以“仁”来尊重和培养,以保持个人和社会的和谐。
我的祖父也常用儒家的孝道教导我们,即“天、地、君、亲、师。”也就说把孝敬天放在第一位,与天主教的十诫的第一条:钦崇一天主在万有之上相吻合。以上事例说明中国在上古时期是存在着信天主的源头。
会议的改革精神,“梵二”后耶稣会神学对于“本位化”、与不同文化和其他宗教对话的强调,以及建设地方教会的努力目标,辅仁大学神学家、中华耶稣会士张春申神父(1929-2015)基于汉语神学教学与写作,经由与同期港台新儒家的文化互动
一、利玛窦《二十五言》(1599年)的合儒工作二、艾儒略《五十言余》,从合、补儒到超儒三、《二十五言》与《五十言余》对儒家士大夫的影响
瞿汝夔皈依天主教后,“即刻就让他(利玛窦)分享了儒家的权势。广东的兵备道,韶州的知府,英德的知县,还有南雄州的知府,是瞿的老师、同乡、同学、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