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请大家从内心出发,回到玛大肋纳从创立修会的开始和修会持续成长的过程之中,一起回忆玛大肋纳本人和她最早期的同道们,都是如何对天主的光荣和对人灵的得救充满热情,只要能使基督耶稣被人认识和为人所爱,她们都是以毫无保留的牺牲奉献自己
在今天的弥撒中,教宗本笃十六世关于基督徒与他人的团结所讲的一句话引发了不同的解释,教宗说:“就是这种爱激励我们‘牺牲’自己的生命,去为他人服务,但那种认为‘强夺’无辜生命的自毁行为是正确的思想与这种爱完全相反
教宗说举行弥撒时,我们就在和耶稣基督共融,他是赎罪的牺牲,从他那里我们获得了宽恕和生命。因此,如果没有弥撒圣祭,我们的基督信仰生活将成了什么?
透过团体生活和导师的协助,修生增加对自己的认识;藉着建设以互信、沟通为本的团体,实践基督的谦逊和牺牲精神,迈向更成全的人格”。
他毫不掩饰地说道,面对传教的危险,牺牲一个人生命的实际可能性,多蒂毫不怀疑并选择献身为基督服务。「作为一名传教士,包括成为殉道者的可能性。」1973年,他被祝圣为神父,第二年他前往孟加拉国。
教宗叮嘱众人「睿智、目光长远、同心协力,以免至今的所有努力和牺牲前功尽弃」。在这疫情期间,许多司铎通过邮件或电话与教宗分享了「第一手」消息,「滋养了」教宗的祈祷。
但没有罪的耶稣选择这样做,首先面对着人性上的黑暗(罪恶),好能从中救赎人灵;这个选择,也最终让祂牺牲自己的性命。耶稣作出这个选择,究竟是存着一个怎样的动机呢?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圣高比神父(St.MaximilianKolbe)即使在纳粹集中营的可怕条件下,透过牺牲自己来换取另一囚犯的性命、宽恕刽子手的行为,仍能见证天主爱的力量。
圣本笃将自己的生命献为牺牲,弟子们同他一同奉献:由他和他们在祭台前所形成的团体,是完善的美。PhotoCourtesyofBretThoman第二:圣本笃在20岁时即创立了修会,并且始终信任年轻人。
这种理想过分着重于我们自己、个人英雄主义、舍弃的能力和为获得奖赏而牺牲自己,这是一种过于‘白拉奇主义’的生活观和圣德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