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德国哲学家所说:“一棵树推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的哲学家、思想家、圣徒和善男信女都在信德的指引下,思考宇宙、人生的终极奥秘,他们通过祈祷、冥想、研读经典等方式,深入探索天主的旨意和人类存在的意义,为人类的精神文明宝库增添了璀璨的智慧光芒
古希腊哲学家朗吉弩斯在《论崇高》里有这样一段文字:天之生人,不是要我们做卑鄙下流的动物,他带我们到生活中来,到包罗万象的宇宙中来,要我们做造化万物的观光者,所以他一开始便在我们心灵中植下一种热情&mdash
乔纳森·休伊(注:美国作家,被称为‘快乐的哲学家’)写道:宽恕,并非是他们配得上宽恕,而是因为你自己值得获得平安。
古罗马的哲学家波爱修斯,在他的《哲学的慰藉》一书中,有了很好的回答。
(约9:25,26)哲学家麦尔维尔认为,肉体是灵魂的锁链,是本体的“垃圾”,他说:“我认为人们在现世称做我的影子的,却正是我的真正的本体。
从他的成就来说,他已由科学家升格为哲学家了,并为神学作了谦卑服务的婢女。他说:“世界是规律的,规律来自天主,我是研究天主所创规律的一个人。”
哲学家康德说:人内心有一个想知道一切的冲动,以至于我们面对神时,也想把神弄个底朝天,将神大卸八块,解剖研究,搞个一目了然,这就犯错误了。在天主眼里,不看我们知道多少,而是看我们顺服多少。
(参阅:路九2)一位二十世纪的哲学家提出这样的阐释:「痛苦就是绝对的隔阂,绝对的隔阂使得人求助另一个人,呼求另一个人。」
可惜上面提到的灵魂脱体的描述和合理的猜测,长期以来被斥之为迷信,以及后来的许多有灵论的哲学家,都被统统归纳定义为唯心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