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与希望(一)
2010-01-08 11:05:41 来源:《信德报》2010年1月1日,1期(总第396期)
一
古希腊神话里有这样一个故事。人类获得普罗米修斯为其盗得的火种后,宙斯大怒。为抵消火带给人类的福祉,他想出一个办法。他命火神、智神、爱神等造了一个美女,然后亲自给她注入恶毒的祸水,为其取名为潘多拉,意思是“具有一切天赋的女人”,因为众神都赠给她一件危害人类的“礼物”。宙斯把她送到人间,她便径自来到普罗米修斯的弟弟埃庇火修斯的面前,请他收下宙斯给他的赠礼。那是一只盒子。纯朴善良的埃庇火修斯高兴地接受了。于是,潘多拉打开了盒盖,里面的灾害便黑烟似地飞了出来,迅速扩散到地上。可盒子底上还深藏着唯一美好的东西:希望。但潘多拉依照宙斯的告诫,趁它还没有飞出来的时候,赶紧合上了盖子,因此希望就被关在盒内了。
应该说,希腊人理解和面对苦难的这种方式是非常乐观积极的。因为他们没有由于苦难而一叶障目,像悲观主义者那样完全否定人生的意义,而是肯定了人的伟大与世间的美好——借着普罗米修斯所盗的火种,人类有能力创造福祉;并且这些福祉是如此的美好,以至惹起了神的嫉妒,而把灾难降到了人间。希腊人很聪明,竟将苦难存在的原由说成是神的“嫉妒”,这岂不正好从反面更加肯定了人的伟大与世间的美好吗?而且,在他们看来,尽管人生有诸多苦难,却并不像海子所说那样,在“遥远的远方,一无所有”,因为毕竟还有希望在。无论如何,人生是有意义的,是值得过活的。更值得欣赏的是,希腊人没有停留在对苦难的解释上,不像某些哲学家那样对苦难进行没完没了、细针密缕的解析,甚至用种种“积极的理由”去装饰苦难——比如说苦难能够助人避免生命的危险,能够激励人上进,能够塑造坚强的人格等等。然而,那怕说得再天花乱坠,那怕赋予苦难再多的意义,也不过是画饼充饥的空谈而已,因为苦难仍然是苦难,仍然是人无论如何都不愿意承受的事实。这就好像一个人在骑马时突然中了一箭,他的当务之急不是停下来仔细地去想到底这支箭是从哪里射出来的,是谁射的,为什么射他等等问题,而是赶紧逃命。可以说,希腊人是懂得逃命的人。
当然,最重要的是逃命的方式。悲观主义者也在逃命,但他们的方式似乎太过狼狈。希腊人却不同,因为他们所运用的方式是希望。我觉得,以希望来超越苦难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希望能够给人确定性,能够填补苦难所产生的空虚,从而能够使苦难变得可以承受。当然,希望有远有近,苦难的可承受性也会相应地随着希望的远近而改变;希望越远,苦难的重力自然就越轻。这就像杠杆的作用一样,假如说苦难是阻力点,希望是动力点的话,那么希望离苦难越近,在撬起苦难时就越费劲;相反,希望离苦难越远,在撬起苦难时就越省力。然而,希腊人的希望似乎有些短浅,因为他们将之寄托在了有限可朽的人与尘世上。很难说这种希望的力度是否大于苦难的力度;即使这种希望真的能够撬起苦难,也得费上九牛二虎之力,搞得筋疲力尽,也许,在超越苦难时所受的苦最终会与苦难本身扯平。所以,尽管“我们需要大大小小的希望来维持日复一日的生活。但如若没有超越一切的大希望是不够的。”(教宗本笃十六世,《在希望中得救》通喻,第31号)
那么,这种能够使人超越一切苦难的力度最强的大希望是什么?当然是永恒,因为永恒“最远”,从而最有“力度”。拉辛各说得好:“人之为人的尊严并不在于与现时有关的目标,而是超越现时的永恒目的。那具有价值和值得被支持的东西,主要是与永恒有关的东西……假如人有永恒的未来,那么他现在的样子就会为这种未来所决定。如此,现在就会充满意义,就会变得不同寻常。”(《真理的合作者》,5月20日)基督信仰就是将希望寄托在永恒上的宗教,“因为通过参照复活的基督和超出死亡而给予生命的天主,它将永恒视作了一切事物的参照。”(同上)
二
教宗本笃十六世在其通喻《在希望中得救》里深化了他作为神学家拉辛格所提出的此种基督徒的希望的思想。他指出,我们需要在天主透过基督对人所显示出的爱中来解读基督徒之希望的参照。换言之,基督徒之所以将“复活的基督和超出死亡而给予生命的天主”视作其永恒之希望的参照,乃是因为天主借着基督的降生、苦难、死亡和复活爱了世人。圣史若望感慨说:“天主竟这样爱了世界,甚至赐下了自己的独生子,使凡信他的人不至丧亡,反而获得永生。”(若 3:16)天主对人的这种爱,在教宗本笃十六世来看,涵盖了基督徒之希望的确定性的全部范围。
基督徒之希望的确定性首先在于它能够在天主的爱中寻获其现实性。基督徒所希望的不是一个渺茫无期、遥不可及的未来,而是一个实现在耶稣基督这个人身上的事实。由于对人的爱,由于对生活在苦难和罪恶中的人的同情,天主降生为人——耶稣基督;这位耶稣有人的生命,过过人的生活,并像所有的人一样死了。因此,作为人,基督为人是可亲近的,因为他在各方面与人相似,受过试探和苦难,能够同情人的弱点(希 4:15)。只是他没有为苦难和死亡所摧毁,反以复活战胜了它们。即使是他的复活也不是飘渺的事实,因为在其生前,他曾多次预言了自己的复活,并在复活后显现给了宗徒们和其它见证人——若望宗徒不厌其烦地说,这位复活的基督,“生命的圣言”是他们听见过,亲眼看见过,瞻仰过,以及亲手摸过的(若一 1:1)——以向人证实“他就是复活,就是生命。信从他的,即使死了,仍要活着;凡活着而信从他的人,必永远不死。”(若 11:25)(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