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质生活已经满足的同时,我们的内心更加充满对信德的追求,更多的是以感恩之心,谦卑之心去祈祷天主在我们内心植入信根,培育信德,拥抱信仰。要想活出爱的模样,是需深入体会,观看,理解信仰的真正内涵。
(出《野人闲话》)追求邪恶的人,邪恶必临其身。“上主的眼目,处处都在;善人和恶人,他都监视。”(箴15:3)残酷的人,反自伤己命。罪恶的深度,决定损年耗寿的长短。
谁从民众身上追求这两项,就是牧养自己,而不牧养羊群:他们只知贪求自己的生活所需,和别人对他们的称赞和尊敬”(同上46.6),当我们只关心喝羊奶,想着自己的个人得失;当我们一味寻求穿羊毛衣,在意的是注重自己的形象和增加成就
其时这也是基督徒“主在我内,我在主内”的灵修的愿景和追求。“似契似离,纯纯各归”,说的是在探讨人与自然的联系时,发现二者之间既有着紧密的联系,又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从对快乐之外的事物的追求中可看出,双方的灵魂都在渴求情爱之外的快乐。但人心却无法表达这“另一种”事物,“它对自己真正渴望的事物只有一种模糊的认知,并惊讶于这一谜团”。
在接下来的两年半时间里,我经历了种种艰辛和挑战,但从未放弃过自己的梦想和追求。最终,我顺利通过了所有考试和论文答辩,获得了圣经专业的硕士学位。
读经二《致希伯来人书》12:5-7,11-13本段经文是劝勉信徒在苦难和磨炼中保持信德,领悟天主父爱中的惩戒,并追求义德与成圣的道路。
你要追求正义、虔敬、信德、爱德、坚忍和良善,」历史与教义背景:圣保禄称弟茂德为「属于天主的人」(homoDei),这是旧约中对先知如梅瑟、厄里亚的尊称(参阅申33:1,列上17:18)。
亚里士多德虽未描绘人格化的造物主,但其“目的因”的学说,即万物皆有其内在追求的目标,为设计论奠定了哲学基石,并最终指向一位“不动的第一推动者”。在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将设计论系统化。
三赎基督宣扬禁食、有病不用服药等特异功能,还要求成员放弃生产,放弃一切世间追求,具有明显的反科学、反人类、反社会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