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结果就是二人成为一体,既在肉身上,也在心灵和生活上互相结合,最后结合于两人孕育的子女——子女的基因不仅来自父母的身体,他们也在灵性上分享父母的血肉。
噢,修士们读一段,静默一会,反复诵读,反复静默,或凝视圣像,或闭目沉思己过,或敞开心门接纳,或赞美,或感谢……这一幕提升了我的灵性生命。
每天课余时间,有很多教友愿意找段修女谈心,每人15分钟的灵修谈话虽然时间很短,但是教友们能从谈话中获得很多灵性生命的帮助。
两位神父在每天的弥撒中,以不同的主题讲道,都引向朝圣的内在精神,引向更新的生命来提升我们的信仰,滋养我们的灵性生命。
我们可能想到,师父改变了这个人的生活,他会带领他去获得新的际遇,新的灵性体验。没有,至少不是马上。
如果没有神哀矜作为终向,施舍只是表面的帮助,却忽略了灵性的幅度。如果没有形哀矜落到实处,施舍难免成为虚伪的关怀和空响的口号。
先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祝贺普世天主教神恩复兴运动二十五周年纪念》一文中讲到:“无论神恩复兴运动用哪些形式——圣神同祷会、盟约团体,或生活和服务团体——它的灵性效果在于常常加强与普世教会和本地教会的共融…
为照顾教友们的灵性需要,方便在其区内参与弥撒,修复老堂、修建新堂、设立堂区成了深圳神长教友们的重要任务。1989年7月20日,深圳南头育婴堂归还教会,1992年12月开堂,首次在南头过圣诞节。
这些看法犹如晨钟暮鼓涤荡着我的心扉,它让我对于教会的生活进行深刻的反思,也对自己的圣召和灵性生命成长的心路历程,进行了比较深刻的自我解剖与辨析。为什么我们的圣召会逐渐减少呢?
但信仰亦可以是内在的,透过个人的经历和对灵性的追寻,而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宗教信仰。信仰可以获得,可以被塑造,也可以被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