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行善不是因为个人献身的巨大效果,而是,作为一个谦卑的门徒,步履其导师--耶稣足迹。他沿着这样的路前行。基督徒拥有超性之德,那是对抗自满的伟大解药。
教宗明确地指出:当福音的喜乐进到门徒的生活时,俨然就成了传教者的喜乐(N.21)。接下来,我将试着言简意赅地勾勒出传教/福传在文中的深刻涵意。
2012年12月份,平梁有个门徒班,刘怡报了名,她说:学习期间,我感觉到天主的爱一步步把我引向他,以前总认为信仰是负担,真正认识了、活出来的时候,才体验到了信仰的喜乐和价值,我禁不住地说:‘
我所爱的门徒,与我朝夕相处吃我饼,喝我爵的门徒,我三年来用生命与爱所特别抚育、爱护的我的兄弟们,你们为何也离开我呢?为何让我这个“为主子”的孤零零的一人来感受世界为我带来的心灵伤痛呢?
在耶稣走向死亡的过程中,如答斯以门徒的身份与耶稣共处了三年,最后,他为了赚得30元钱,而选择了要出卖耶稣,促成了耶稣走上了苦路。
耶稣对门徒说这些话,警告门徒有使人跌倒的危险,即阻碍旅程和使“小子”的生命伤亡。它是一个强烈的警告,一种严厉的警告。在此我们必须驻足反省。
一些堂区积极引进神恩小组或参加门徒训练营;有神父甚至在教堂里举办五教同光活动;更多的是用激情歌曲来装备激情弥撒,以跳舞唱歌来活跃弥撒气氛。以上这所谓的本地化尝试极需要与之有关的神学理论来支持修整。
就在耶稣即将升天之际,祂这样对门徒们说:「看,我要把我父所恩许的,遣发到你们身上」(路24:49)。就在五旬节,他们与圣母玛利亚齐聚在晚餐厅的这天实现了。
弥撒讲道之后,教宗跪在12位残疾者跟前,分别为他们洗脚、擦干并亲吻他们的脚,如同耶稣为祂的门徒们所做的那样。
圣经告诉我们:耶稣复活后,多默宗徒要求触摸耶稣的伤痕才肯相信;玛利亚玛达肋纳直到耶稣呼唤她的名字才认出那是耶稣;厄玛乌的两位门徒与耶稣相遇,让这位神秘的旅行者一路陪同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