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法耶稣 笃行仁爱
2007-02-13 13:55:27 作者:王静修女 来源:信德报(第293期)
人子固然要按照指着他所所记载的而去,但是,负卖人子的人是有祸的!(谷14:21)
一切人、事的结局,都在天主的旨意之中
“天主,我的天主!是你作了这些过去、将来经及现在的事;是你计划了现在和将来的事;那现在所发生的事,也正是你所计划的。你所决定的事好象前来说:看,我们在这里。因为你的一切行径,早已准备;你的判决已预先知道。”(友9:4-6)耶稣在来世之前就知道,天父从无始之始所定的救赎计划,他救世的方式、途径、时间、地点及相关的环境。天主的旨意是不变的。不会因为人、事的变动而改变;“天主不同人一样,可以受威胁或如人子一样可以受支配”(友8:16)相反地,人世间的一切变化,都在无形中、不自觉地促成的天主旨意的完成。这是千真万确的真理。大至世界大同和平的如何实现,何时达成?小至每人每天生活中的小节目的顺利与否?一切都在天主的旨意中,就如同“人子的命运,是按照指着他所记载的进展。”(谷14:21)
一切人、事在走向结局的过程中,都有我们的介入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从时间来看,是从小到老,直线行进。但从空间来看,我们生命的完成是螺旋似向前。我们的存在、生活的展开、生命中所遇到际遇、生命态度的选择、生命价值的取向等等,不但都在影响、促成自己走向预定的结局,也在直接或简接地推动或阻止其他人、事走向预定的结局。
虽然,我们对自己或很多人、事的结局无从知道,我们无法全然明白天主的旨意。但是,有一点很肯定,在我们有生之年,与他人的每一次交往、对人、事所采取的每一种态度、所选择的每一个行为、所负的每一种责任,都是很真实地,很具体地在影响他人、在促成相关的事件走向结局。我们在天主前的生命总分,就是从我们在各种人、事过程中的行为分数的总和;也就是说,在每一个人,每一事件走向结局的过程中,有我的分数,或是正分数或负分数。“每人各按自己的行为,领取适当的报应”。
在耶稣走向死亡的过程中,如答斯以门徒的身份与耶稣共处了三年,最后,他为了赚得30元钱,而选择了要出卖耶稣,促成了耶稣走上了苦路。
可能是由于他多次听到耶稣关于受难的预言,他明白耶稣必死无疑,是必然的结果。因此,他对耶稣失去信心;或者是怀着侥幸的心理,推耶稣一把,轻易获得30元钱。可能纯然出于他本有的贪心,受贪欲驱使,而选择之……不管怎样,他的行为是恶的。不过,他的恶被天主利用了,用来开始 “救赎”之路。他本身是恶的,而是全能的天主利用他的恶而已。
所以,他终究是有罪的,“负卖人子的人是有祸的!”(谷14:21)
如:在维亚纳神父走向成圣的过程中,那位副本堂给予他的“十字架”,与加给他的一切痛苦。被他善用了,成了他走向成圣的本钱。然而,那位副本堂的恶意,及所有的恶行为本是有罪的。他在维亚纳走向成全的过程中,他留下的是一段“负分数”。他在天主前要领受将是“报应”。
如,圣女小德兰必定成全,乃是天主的旨意。在她走向成功的事件中,与她相处的各种人,分别给她提供的正面的帮助或负面的挑战:公撒格姆姆的专横无情,一位令人人讨厌的修女给她的难堪……都被她善用了,转为投靠天主的契机,转向自省的机会,变为克苦的新源。她的成圣是天主旨意的实现,是必然的。然而,在她生命中,故意给她难堪的每一个人,留下的均是负分数。凡留下负分数者,在天主前是逃不掉责任的。“小德兰固然要按所记载的成圣,但是,难为她的人是有祸的!”
努力在一切人、事的过程中,把握“正分数”
(1)以耶稣为榜样:忠于仁爱,传布真道
耶稣是天主的圣者,是真理的本身。他的态度,他的行为是最现实的教义,他的每一个行动,那怕是最微小的,也是属于天主的。圣奥斯定说:“因为基督是天主之道,他的行为本身为我们就是一种言语”。“请看我扶持的仆人,我心灵喜爱的所选者”(依42:1)“他不呼喊,不喧嚷,在街市上也听不到他的声音。压伤的芦苇,他不折断;将熄的灯心,他不吹灭,他将忠实的传布真道。”(依42:2—3)在他三十三年的生活中,遇见过很多罪人,匝凯、撒玛利亚的罪妇、行奸时被抓的罪妇等等,无论他们软弱得什么程度,也无论社会给予他们多少压力,耶稣一向是“不呼喊,不喧嚷,”没有借助外力来给他们施加压力,或进行惩治或胁迫等,他更没有受情绪驱使,顺人性的思维模式催化,而轻率地给以“折断”,任性地给以“吹灭”。相反地,即使是面对行走在死亡边缘的罪人(如答斯),耶稣仍然忠心地履行了仁爱,他没有利用团体给他任何压力、没有煸动门徒们对他攻击。反而始终保持对他的尊重、给予他平心地提醒、留给他悔改的机会。在如答斯走向死亡的过程中,耶稣没有加以丝毫破坏性的“吹灰”之力。有的只是仁爱。尤其是他,在对待行奸被抓的罪妇的案件上,他真的是冒险忠心于仁爱真道:怜悯她、尊重她、保护她、规劝她、拯救了她。(经上并未记载这个妇女有悔改之意)。
耶稣的榜样是很明显的,他在任何一枝“破伤的芦苇,走向折断”的过程中,没有施以任何负面的推动,在所有“将熄的灯心,走向自灭”的过程中,他忠于真道,他唯一把持的是“仁爱”,而没有染上“给以破坏力”的心菌。他有的只是仁爱。无论如何,他总是忠于真道,严格履行仁爱。
“他不沮丧,也不失望,直到他在世上奠定了真道”(依42:4)尽管他对仁爱的忠心,是多么辛苦;坚持于仁爱的效果是多么不明显,身边的人不把他的这份坚持看作什么,而且没有把他看作什么。甚至连最亲信的门徒们都视若无睹,毫无感觉。那些被他扶持的“芦苇”“灯心”可能仍旧归于“折断”“熄灭”。但主耶稣“不沮丧,也不失望”,他以他的坚忍不拔的毅力,豁出了整个生命来 “传布”真道,“直到他在世上奠定了真道。(依42:4)”
(2)我们的反省:受困于人性,放弃仁爱
面对我们中的某些软弱的弟兄,犯罪的姊妹,沉沦的教友,他们的人格生命、道德生命、信仰生命,修道生命,因人性的极度软弱,真有如“破伤的芦苇”“将熄的灯心”……他们的生命真是摇摇欲坠,有些人的灵性生命真可谓:淹淹一息。
作为同样软弱的我们,作为信仰路上的同道者,作为教会大家庭中的弟兄姊妹。我们的态度与行动和耶稣相似吗?
我们很容易放弃对真道的忠实,对仁爱的把持,甚至会很快离开仁爱而“大有作为”。
我们可能很容易对软弱者产生“轻视”而排拒他们,甚至可能会,耻于与他们相见交往,致使软弱者不敢走近我们,无形中把对方推向负方向。
我们可能对软弱者,出于好心地,施以“超负荷”的压力,给他难堪,叫他难受,希望他们悔改,但,当软弱者无力自担的时候,就会去找寻负面的援助,越来越走向恶果。
我们可能基于软弱者的屡教不改现象(其实,这只是表示软弱的程度而已),仗赖自己人性的分析,而过早的断定他的结局,从而对他们失望了,而采取一些“非仁爱”手段,隐约中在寄望他们的“折断”。
诸如种种作为,种种想法,虽然有我们的文化背景,有我们理性的原因,甚至有可以讲得出正面的理由,……但是,只要我们面对仁慈的天父,面对这位“当我们还是罪人的时候,为我们牺牲”一切的主耶稣,我们的一切想法终会显得苍白无力,终会彰显出我们的想法是不合乎“仁爱”之道的,终究不是耶稣所喜欢的。无论什么理由,只要有企图加剧他们的“折断”的,只要心存轻视、贬斥、失望情绪而有的作法终究是有问题的。因为,仁爱的要求始终是“同情、怜惜、公平、尊重、保护、担待、规劝。”以真情陪同他们走完“往厄玛乌的路”,以真心促使他们走上悔改之路,以真实行动分担他们应受之补赎,以真爱协同他们迈向逾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