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出现的至今仍传习不衰的卡巴拉生命之树,是由犹太秘教的神学家们根据圣经《创世纪》的生命树、知善恶树,和《启示录》的启示推演而来。
但不久,他们抵制不了魔鬼的诱惑,吃了天主禁止他们吃的那棵知善恶树上的果子,违背了天主的诫命,被驱逐出伊甸园,从此他们和他们的子子孙孙就开始过上与患难相伴的生老病死的生活。
1625年,艾儒略出版《万有真原》和《三山论学》,这是他和叶向高大臣的谈话撮要,论及万有的创造者、世界善恶的问题、来世的赏罚以及天主降凡为人的道理。
亚当在天主问及他是不是吃了知善恶树上的果子时,亚当本能地回答:是你给我作伴的那个女人给了我那树上的果子,我才吃了(创3:12)。亚当的推诿与西满对十字架的抗拒如出一辙。
圣奥古斯丁认为:“天主造人时,赋给人一个良心,使人知是非辨善恶,同时赋予人自由意志,从而拥有了选择是去为善还是为恶的能力”。这种“自由”是一种理性的自由,所以自由意志显然是一种善。
在知善恶树之前的生活片断,他们是在天主临在恩宠之下过着纯洁无瑕的日子。这是在起初时人类的原型(archetype)和中国文化上的:人之初,性本善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天主是爱,对人对事只有从爱出发,才能超越于善恶之上。其实对爱的束手受缚应该像自由一样令人愉悦,因为爱是超自然的,是植根于万物中的喜,它能统一一切的存在。
左贼至死善恶不分,毫无悔改之意,右贼则善恶分明,认清己罪,幡然悔悟。最后耶稣同意右贼的请求:今天你就要与我一同在乐园里。(路23:39-42)这是何等的神奇呀!
自然的德行或本性德行,被称为伦理的美德,亦称四枢德,包含智慧、正义、勇敢、节制四样德行,其中以智德为首,那是小心谨慎,分辨是非善恶的德行;义德,是公平的把众人应得的归给他们;有勇德的人,能够为了维护正义的事
‘灵性’是识别是非、善恶、美丑等道德标准的本能;‘良心’是鼓动并督促为人行事都遵守上述道德标准的道德心。‘灵性良心’是并存的,结合‘知’与‘行’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