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诞节庆祝天主圣子取人性诞生的奥迹,这是天人交往历史中一件大事。圣诞节订立后教会也逐渐为此节目形成一个准备期,准备基督的来临人世。此时期的意义也在历史的过程中逐渐充实。
在征服欧洲的过程中,拿破仑以他的军事天才,叱吒风云一时,最后又自我加冕成为皇帝。有一天,他的几位忠心耿耿的将军们,在闲聊中回忆几场战役的辉煌战果。
四旬期是耶稣复活(逾越节)前的四十天准备期,在这个时期内,基督徒为不断地皈依而特别祈祷、克己、作补赎。耶稣复活,是耶稣战胜死亡的标记,他从此进入一个永远光明的国度,这也是人类完成的一次全身心的逾越。
1959年1月25日,教宗若望二十三世在罗马宣布他将召开一次大公会议,同时表达将邀请分离的基督教会一起来参加。这次会议使分离的弟兄,以制度形式得以在基督的大家庭中重聚一堂。
圣加大利纳曾以耶稣的口吻说:“我不愿见到对司铎的尊敬有任何减损,这种尊敬不是给司铎,而是给我的,藉着圣血我赐予他们牧养之责。若非如此,你们再三强调,不准冒犯我的基督们。”
他们广泛的代表性,旨在具体地表明“传教的普世性和集体性”(参见《宗座传教善会宪章》第36条)。首先,我愿意由衷地感谢你们为支持地方教会向各国宣讲基督,使他们在基督之光的照耀下前进而开展的可贵事业。
并不是说克己、守斋、补赎等是多余的事,而是说这一切都不是四旬期的重点,也不是四旬期的目的。简单来说,整个四旬期的精神在于皈依和更新。
更令我悲伤至极的是,两天后她就离开了。她是一位有抱负的作家,她是父母可爱的女儿,基督的追随者和忠实的朋友,她是年仅26岁的记者,她就这样走了。
许多修生晋铎固然是出于对基督的热爱,对教会的忠诚,但其动机中或多或少地掺杂着光宗耀祖的成分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若瑟赫忍斯基神父说:穷人的生命是恩宠的泉源,因为是穷人在面对生活的困境及缺乏信任的生命情境中,向我们提供了信仰应追求的目标———透过穷人来表达对基督的热爱和见证,进而接受由福音带来的恩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