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专联会金禧庆典筹委会主席王嘉茵告诉媒体,成员多年来本着梵二精神,透过不同的社会行动关怀弱势。五十周年是让我们思考往后发展方向的好机会。她表示,构思中的公开研讨会将展望联会的发展。
二、弥撒点的牧灵福传工作不容忽视梵二的革新精神临于中国教会之后,我们的牧者,将省市县的福传搞得很好,成绩显著,像河北省武安堂区的教友“从五千到六万”,全国闻名遐迩。
但我们在梵二文献中读到:礼仪是教会行动所趋向的顶峰,同时也是教会一切力量的泉源,人在礼仪中与基督相遇,而礼仪宪章指出:基督时时临在于教会内,尤其是在神圣礼仪的庆祝中,这种临在特别以四种方式呈现出来:在信友的聚会中
教会本地化是梵二之后普世教会福传的共同理念和目标,台湾自从一八五九年道明会会士来台传教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相较于亚洲其他地区的地方教会,台湾在教会本地化的工作上仍待努力。
教宗援引梵二文献《论教会在现代世界牧职宪章》,重申移民权利属于人类基本权利的范围;社会还须保障人不移民、留在自己国家的权利。
“梵二”之前,这是教会的老传统,也是在人们头脑中形成的概念。长期以来,由于我们教会福传工作单调,造成了落后的局面,例如:前几年每年领洗的新教友最多十几名,教友的新生婴儿领洗的也是寥寥无几。
我在梵蒂冈第二次大公会议(梵二)后刚好成年,而梵二十分强调群众需要「充分、有意识和积极的参与」弥撒。
这位梵蒂冈国务院的高级外交官谈及中梵关系,回顾了2020年2月14日自己与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在德国慕尼黑举行的会晤。这也是自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双方最高级别的会见。
1970年,梵二礼仪又将碧岳十一世的弥撒经文加以改编,如同主日一样有三套圣经选读,分别在甲乙丙三年轮流使用。
也正是贯彻了梵二大公会议精神,真正体现了福传本土化的要求,才会有后来的喜人局面。 以教会音乐为例,曾盛极一时的教会民乐队,由于自身的原因和在流行音乐和铜管乐队的冲击下,在多数堂口销声匿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