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说,当今社会上的个人主义、利已主义、享乐主义在青少年中很有市场,不难说明问题。个人主义在道德观上表现为利己主义,一切以是不是对自已有利为转移,对自已有利的就是好的,反之,就是不好的。
这些都说明当时的思想界并不平静,儒学界对天主教的传入并非没有反映。在这个过程中代表儒学思想闹得最大的当然是杨光先这位反对天主教的重要人物。
但是要说明的是,在下不是神学家,对自己本门的教义也知道的十分有限,实在是没有资格来代表自己的教会加入这一场讨论。
赖效忠神父:这个问题超过了我的小小智慧,我不是礼仪专家,只能从信理神学的角度来做一些补充说明。刚才罗神父提到了特利腾大公会议的礼仪特色,还有各种使用本地语言的问题。
第一他彻底否定了向外求道的方向,说明“道”的根本在于向内求。第二是道在我们自己的先天本性,《中庸》所谓天命之谓性,上天赋予我们一个先天本性,《大学》叫做明德,我们都有一个光明的德性。
默想:我们可以看到宗徒及门徒在等候圣神降临时,实行了四种德行:一、服从:他们听从吾主耶稣的命留在耶路撒冷,耐心地等待,直至他派遣圣神降临;二、望德(依恃心):他们信赖主的许诺,虽然耶稣没有说明圣神何时来临
1992年圣神降临节过后,我“斗胆”写了一篇记述北堂庆贺瞻礼的小稿邮寄到信德编辑部,可能由于当时邮政的迟缓,过了一段时间收到了刘绪俭(献县神父,时任“信德”编辑)的回信,信中说明稿子不能见诸报端的原因,
教堂外的送别,人头攒动,神父被教友们层层围住,视他有如父亲一样生离死别般的不舍,足以说明这位可亲可敬的神父在他们心目中是多么的重要。此时此刻,千言万语汇成同一心声:神父,我们爱您!我们需要您!。
双方所对立的其实是传教的两种方式:拥护的一面,是把中国固有文化的年价值,都尽量使它基督化,这就是所谓的适应的方式,历代的教宗早已说明而谆嘱予以利用;反对的人呢,强调皈依就是与以前的生活绝缘,生活的全部革新
教友无论是因自己过失或非因自己过失的堕胎者、无论是已经告解过或尚未告解者,为了灵性的益处,皆需再次向神父告解说明,以求罪过的赦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