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阿马蒂亚·森的《经济学与伦理学》以及当代学者罗伯特·巴罗等人的著作,这一派可以统统归结为“伦理经济学派”。
当时米兰正发生东正教徒和亚略派异端信徒之间的激烈争执,当米兰亚略派主教奥森齐奥(Aussenzio)去世后,争执加剧,盎博罗削于是介入争端,平息两派的对立。
在致哥罗森人书信中,圣保禄让我们在初期基督徒的生活中看到了同样的情况。他把洗礼比作更换衣服:受洗者通过信仰的肯定答复欢迎耶稣进入他的生命,就如脱去“旧人”,穿上“新人”(3:9-10)。
胡居红、朱元华、王培銮、沈素丽等教友都你一言我一语地谈到了他们的福传经验:福传是基督给我们的大使命,我们虽讲不出多深的道理,但凭我们对主的热爱,谈我们的见证足以使我们的亲邻跟我们一起信主。
一位年青中学教师说:“我从小生活在宗教气氛中,父母是虔诚的天主教徒,也许从我生下来的那天起,父母就决定把我培养成一个基督徒,我认为这是主的安排,我信教天经地义,也是一种缘份。”
三会会长林培发为老人致了悼词,高度评价了老人敬主爱人的一生,痛惜我们失去一位好会长,号召三会会员向老会长学习。
北京教会克培亚主教接见朝鲜教会密使,决心要派传教士,因此,挑选了面似朝鲜人,德才兼备的周文模雅各伯神父,1794年12月23日夜间入朝鲜。
据说,各小组长都是每一次提前在神父那里培训过的。接下来是大家结合圣经内容分享自己的信仰历程,或蒙受天主恩宠的感受,或是学了圣经的启发。大家都踊跃发言,气氛热烈。
1950年底至1951年初,教廷驻华公使黎培理总主教(AntonioRiberi)和在日军占领宜昌时被任命的宜昌传教区方济各会会长(Superiorregularis)童达德神父(DunstanPut1945
曾尚培老教友,胃已切除四分之三,他以多病的身体为落实教产奔波,建堂时尽心竭力,忙前忙后,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