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经历中,在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教会的恢复期,当时对“信德”来讲,哪儿祝圣了一位司铎,就是一个很大的新闻,而进入90年代教会的发展期,祝圣主教变成了焦点,同时大家更加关心教堂的修缮、重建,神职、修女再培育及教友培训
正定的圣母神乐院于1947年8月24日开始转移,至成都附近的新都县泥巴沱重新立院,1950年再度迁移,有16人迁至香港和北美,在香港大屿山重建圣母神乐院。
(弟后二3);在晋牧时选了「在基督重建一切」(弗一10)作为我的座右铭。在我的遗嘱中希望在我的墓碑上用大字刻上:「生于基督、活于基督、死于基督、永属基督」。
圣父教宗痛感于这个时代的天道衰微、世道沦丧,向普世教会乃至整个人类发出信德回归的呼唤,期望人类能够道德重建、良心复苏。天主创造了人,不是让人远离他,而是让人分享他的美好生命,不断地亲近他,归向他。
四、教会的重建郭主教在当时的年代生活很艰苦,住着父母留下的老房。他们不但要和其他人一样要到生产队劳动,而且领导还常把最苦、最累的活额外地安排给他们干,如扫大街、挖大粪之类。总之,他们受尽了苦。
信仰:市场经济的灵魂现代经济———现代政治———现代文化实际上是市场经济的三位一体,中国社会为求市场经济正果,最终将走上文化重建的道路,为市场伦理而投资。
三、慷慨捐献爱心教学八十年代,宗教生活恢复后,沈阳神哲学院也于1983年恢复重建。当时师资匮乏,教区主教张化良邀请李贵林教授教理和拉丁文(当时的他虽已年过60岁,但仍坚守在教师岗位)。
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意大利耶稣会卫匡国神父在原址上重建新堂。在杭州,卫匡国广交江南名士、达官贵人,致力学习汉文华语,阅读中华典籍舆志,对中国历史文化极富造诣。
25日早上,刘双豪神父又在刚恢复重建的大湾圣母堂举行了弥撒圣祭。让教友们分享基督的浩瀚恩宠。
1.从“原子化”到“有机体”:重建深度的共融。大型堂区常面临成员间关系疏离的挑战。基基团通过亲密、稳固的小团体生活,在堂区内编织了一张紧密联结的信仰关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