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主耶稣传福音是不分身份、地位、职业、贫富、男女老幼,是有教无类,那么我们也应当这样。可是,我们是不是有特别不愿宣讲福音的对象呢?
爱丰富了男女、贫富、文化及文明间的关系,成为唯一能改变人心和全人类的力量。这在圣人的生活中显现出来。他们是天主真正的朋友,而天主首先倾注、展现这样的爱。
我们的服务,我们对教友的服务,不分贫富贵贱,凡事需要我们去做的,我们都要去做。要学学印度的德肋撒修女,尽心尽责去服务。不少教友有怨言,做主教的我有时会接到电话,抱怨我们的修道人在这方面有点欠缺。
本笃吸收的最初一批修士甚至有来自罗马富贵家庭出生的学子,当然也有曾经的奴隶,也就是说,从一开始,本笃就根本不容忍按贫富来做社会区分。
缔造和平的人是有福的,他们堪称为天主的儿女”圣徒也曾说:卑微贫弱的弟兄应该欢欣喜悦,因为他们被举扬(雅各伯书1:9),将生活托付与主,因为“美事,恶事,生死,贫富,皆来自于上主。
她坚持自己的主张,任何妇女,不分信仰贫富,只要生病就可以收容。她展现了优越的管理能力,委员们对她都十分信任。1854年8月,伦敦郊区贫民窟发生霍乱,南丁格尔不顾个人安危,志愿参加紧急救护工作。
她坚持修院不应依赖于修女的嫁妆多寡,而是要接纳真正有圣召的女性,无论贫富。在一个等级森严的时代,这无疑是一场宁静的革命。她的目光,既凝望着天主,也俯身垂顾着身边最微小的姐妹。
教会于祈祷时召集所有用心聆听福音的人,一个也不能少,无分大小尊卑、贫富老少、健康或病弱、义人或罪人。按照天上礼仪的图像(参阅默7:9),有「一大伙群众,没有人能够数清」。
贫富矛盾无论在穷国富国,概莫例外地成为最令人头疼的大事。科技大发展而社会问题跟着愈加复杂。像印度这样人口众多的大国在上世纪是著名的穷国,但穷国中的富人却富可敌国,穷富之间形成了不可逾越的鸿沟。
灵修意义:所有受洗者皆为主内兄弟姊妹,无论贫富、贵贱、自由或奴隶,都同为一体(参《格前》12章)。呼吁我们在教会团体中超越标签、身分、出身,以真正的共融精神接纳每一位弟兄姊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