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我回忆那一段历程,常常自问:“为什么我会有那么大的精力,一个本身就是个危重病人的人,还能侍候另一个重病人,真是不可想象。”
此次洪灾导致多段道路坎坷难行经过工作人员的精心筹备,载满救助物资的卡车于8月5日清晨奔赴广元朝天区大滩镇。
我们就非常的方便,并且每隔段时间他总是来看望我们,确实也给我们节约了很多时间。走近你才发现,和大家近距离的神父和普通人没有区别,可以聊聊天,可以是家常,可以是信仰,也可能是玩笑。
这是16世纪中一段比较平静的年代。德兰自小有修道的想法,她喜欢一个人在室内静坐默想,在“耶稣与撒马黎亚妇女井边谈话”的油画前默祷。
民国16年神父王康恤(后调杭州,改由丁懋良负责)在翁家埠建教堂。民国18年尤佩生、丁懋良捐助在长安下闸桥建教堂。此外在濮桥、龙尾、湖塘、谈桥等地建有教堂分所。
慈善拍卖环节,更是大师云集,张龙印、施贞泉、颜默、马庆武、周勤良等10位爱心书画家、工艺美术家的作品,获得爱心人士们踊跃竞拍。大家关注支持弱小的行为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晚会筹款总计53万余元。
(参《救赎圣事训令》31#)后记:陈良德神父的《走出弥撒圣祭的误区》系列文章至此就全部连载完了,近两年的时间里,我们跟随陈神父回顾和反省了每一个弥撒礼仪点,也澄清了一个个我们在举行和参与礼仪时所容易犯的错误
圣女小德兰还在少女时代就当了神师,她获得良十三世教宗特准,十五岁便进入隐修院。发愿那天小德兰俨然是耶稣的净配,容光焕发,神采奕奕。
还有一个80多岁的叫李良英的老教友,生病就祈祷,身体很健康,这就是信德的奥迹!我忽然明白如果没有主的神恩,李嫂凭什么为主见证?没有神恩单凭李嫂空口宣讲,一个文盲农民能有多大本领引领那么多人信教呢?
他始终以一个良善心谦、品德高尚的大德之士出现在中国人面前。他巧妙地借助儒家文化传教,一方面肇始了东西方文明的接触,另一方面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