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我的良师益友——大张


2025-07-10 11:24:45 作者:木头 来源:信德网

1997年前后的8月天,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阳光晴朗的午后,颠簸的路上客车摇晃使人昏昏欲睡。时令已是近秋但火热的天气一点没有凉意传来。在这样日子里,如果没有什么紧要事,人们宁愿一整天足不出户。因此,梨园的前面院子里人也是很少,一个大男孩同一个小朋友半蹲在地上,只见他左手后扬,右手触地,大拇指对着溜溜子就弹了出去。显得各外惹眼。张牧对沈牧说,别看他年龄不大,童心未泯,已是熟透的了瓜,只等蒂落!原来这位童心未泯的大男孩,就是闻名已久的,有志奉献,特去北方学习的有志青年之一的大张。

转眼到了2000年前后,一天接到大张电话,非常的惊讶,也非常的荣幸能接到这个电话,其实哪个时候只是对大张久仰大名,近距离的接触机会很少很少。这个电话也改变了我们很多生活习惯。之前我们每逢佳节都是去梨园。那时通勤都是大客车,每次都都换乘几次,甚至还需要步行一段路程。而后随着大张晋铎后常驻蚌埠。我们就非常的方便,并且每隔段时间他总是来看望我们,确实也给我们节约了很多时间。走近你才发现,和大家近距离的神父和普通人没有区别,可以聊聊天,可以是家常,可以是信仰,也可能是玩笑。这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存在。让大家对这个职务或者说身份的迷雾也日渐了解的清晰起来。你尚且记得很多年前我去蚌埠的大明沟农贸市场买花生回家煮着卖,期间为了时间上的充裕我总是头天晚上住到大明沟附近的朱奶奶家里。那是一个信德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一位小脚老太太,佝偻着腰身,手边总携带着念珠,不知道一天要念多少的感觉。

每逢佳节都会在蚌埠周边的几个城市往返穿梭,辛苦你一个,方便千万家。在后面的空隙中也没有忘记给我们。一骑轻骑,一个背包。你在条件简陋的地方,日常餐桌,都能是你奉献感恩祭的祭台。不讲条件,不讲场面。不在祭台上也看不上出特别,进入人群和大家一样。真的是为了罗马人你成为罗马人。讲道里深入浅出离不开大家的生活, 聊天中你能清楚的记得谁家的小孩叫什么名字。你会关心大家的工作如何,学习如何!用大家喜欢说的话叫接地气。你还是一个怀旧的人。讲道中总是说:“老主教那时候怎么怎么说,老主教在世的时候怎么怎么样。”

据地方志记载和老人的述说,淮南田家庵淮舜北路附近有祈祷所几间,由于历史的原因这里没有了一丝教会的痕迹。是你使淮南中断几十年的祈祷所又焕发出了春天。你每周不辞辛苦为大家送来服务,晚上来晚上走,白天来白天走,只为牧养这里可怜的几只羊。最开始教友热情非常的高涨,也显得热心多了。像一首歌唱的那样:没有热火可以持续不熄不灭,仿佛理所当然的快乐忘了感谢……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也渐渐的疲惫了,聚会的时间间隔也久了,而你仍然不计较人数的多少,一如既往的往返于几个地方之间。鸟有巢,狐狸有穴,而人子没有枕头的地方!这句话也非常适用于你来淮的情况,这里没有你的只砖片瓦,太晚回不去,住在谁家从没有偏见,饮食你很随意,没有要求。一个背包走天下,从不计较“工人自当有他的工资”。在这有限的空间里,你让我们时常能够从心里点燃爱的火苗,去看望老人,临终关怀等,路途再远也如获甘怡。为了教会的未来,你在淮南期间曾经不定期的在假期组织过几次培训班,虽然每次短短几天,相信种子已经在他们心里种了下去。

有一天你说要走了,不再过来了。这句话没有煽情,也没有伤感,仿佛对你来说再平常不过的一句话。可在大家的心里,有了一个很大的落差。毕竟你的到来为淮南来说,有些“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意味,一个世纪来这里没有过正常聚会活动。后面你才解释说工作调动。人虽然离开了,但是祝福和代祷从不会忘记。我们说组团去看你,一直没能成行!

再跟您汇报一下你走后的情况,你们交接的好,简直是无缝连接,没有影响任何节假日的礼仪活动。

要写点关于你的过往回忆,大脑突然宕机了,居然不知道该写点什么。要说对你没感情,那是不可能的,要说有什么样的感觉,可又说不出来。就像我爱我的母亲,说怎么爱又说不出来。在我想做一件讨她老人家喜欢的时候,我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言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揭露在外面一些来。我之回忆与大张的感觉也近乎这个。我所记忆的大张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时间,一大块地方,多少事情的枝枝叶叶,从淮北梨园的相逢一直到我们淮南的场景,都积凑到一块,某一小小的记忆片段中有个我,我的每一回忆中有个大张,这只有说不出而已。

有句话叫大爱无声,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张的形象言谈已经深印在我们的心里,具体形容又说不出来,怎么写感觉都不为过,以前说纸短情长,现在用电子产品,怎么写都写不完,所有的形容词也形容不了你在心里的位置,所有的文字都描写不完你对信仰的深度认识,希望还有机会在再接着写!

本文标题:我的良师益友——大张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