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小的时候对做神父有一个概念,那就是挨批挨斗,因为他亲眼目睹过伯父挨斗的场景。他说:当时我就想,我会不会挨斗?
一幅幅场景犹如老照片般地冲击着我的心灵。老家的教友于90年代早期,方才打听到灵医会神父、修女们离开他们的传教首途,到了香港之后,转赴台湾的讯息。他们最终在台北教区的罗东县安置了下来。
我们已经把两个故事合并在一起了,这使得一个耶稣诞生的伟大场景得以呈现在我们面前,但这并不是圣经经文所告诉我们的。你能为我们区分一下这两个不同的故事吗?在玛窦的故事中,主角是若瑟。
主教威严而不失和蔼可亲,典礼结束,主教走下祭台,负责礼仪的义工们,没有阻止教友们上前围住主教,求降福、求大赦,主教在人群中耐心的、艰难的、一边降福、一边走出教堂,和神父、修女们一起大合影,很多年没有看到这种场景了
被虐疾折磨得死去活来的唐明皇,偶尔困倦打盹,居然在大白天里,梦见一个大鬼,带着破帽,穿着蓝袍,腰中系着长带,脚上踏着朝靴,在宫中捉拿小鬼吞吃,场景惊心动魄。
,曾去给那些在狱中的灵魂宣讲过」(伯多禄前书3:19)中世纪戏曲刻画了基督在十字架上钉死和复活之间的三天中帶领攻击灵薄狱,并且胜利,释放正义的灵魂,护航他们入天堂,这后来成为东正教圣周星期六仪式(在耶稣受难和复活节之间
受难前在山洞中通体出流血汗,不是因为受伤,更不是因为有病,只因想起自己虽受万苦万难,流尽了宝血,救赎了人,但好多人仍旧迷于罪恶,不但不勉力图报救赎之恩,且常犯大罪,重新难为他,重新钉死他。
是的,我们不得不生活在这世界,正如主在受难前向圣父所祈求的:我不求你将他们从世界上撤去,只求你保护他们脱离邪恶。他们不属于世界,就如我不属于世界一样。别吓着了。
(玛17:1-8;谷9:2-13;路9:28-36) 在耶稣受难前夕的山园祈祷中,他以爱子的臣服甘心接受天父的旨意,他的心神所受的痛苦如此剧烈,以至出流血汗,但他的祈祷越发恳切“阿爸,父啊!
耶稣复活这个神奇的事件是基督教得以成立的基础,所以基督教的许多节庆都是根据复活节日期来确定的,比如复活节之前的70天的七旬斋、之前50天的五旬斋、之前持续40天的大斋期(或叫四旬斋)、之前3天的受难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