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宗教在公益事业中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博爱、关注弱势群体等等优良的传统,但是现在如果做好公益事业,做的方式是什么,如何让信众和百姓更好的接受宗教公益事业,这都是我们需要交流和探讨的。
近百年来奥地利耶稣会从人力物力上一直在给予中国教会优秀人才支持,从经济层面给予爱心惠助,从灵修层面给予陪伴服务,尤其在我国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期,凌主教和蒲敏道神父等深入中国基层社会,与中国教会及中国人民同甘共苦,默默地勇敢保护他们身边的百姓及地方教会
孙思邈曾隐居太白山,他坚信“人有可治之疾,天有可消之灾”的信条,坚持悬壶济世,游走四方,解百姓之病苦。
从教会方面来说,耶稣在教会内并为了教会的需要和好处,召叫我们以司铎的身份来服事天主的国,为人们的福祉而献身。
1)教区会议(diocesansynod) 教区会议是地区教会所选出的司铎与其他信徒,按照法典规定所举行的会议,用来协助教区主教促进整个教区团体的福祉(can.460)。它由司铎及平信徒参加。
圣教会提倡社会公义与天主性恩宠的管理,强调一切恩赐都应为人类整体福祉而服务,最终归于天主。训道篇2:22:「人在太阳下辛苦、操心地忙碌,究竟有什么益处呢?」
不单要尊重现代世界的价值,更要推崇他们,承认他们的努力,净化和祝福他们的愿望……我们必须强调另一点,就是:如此丰富的教导,应指向一个方向:无论任何境况,在各种脆弱和需要中,都要为人类谋福祉
他各处张贴谕告,表彰圣教道理,积极劝勉所辖百姓信奉高一志神父所传之教。蒲州有著名的宰相韩爌,字象云、祖居绛州,曾给教会以大力支持。韩爌在京居官多年,与徐光启、汤若望过从甚密,向慕圣教道理已久。
七八十岁的老人信仰基督,不识字的人也会唱诗、诵经,这其实只有一个原因,是中国社会贫富差距拉大的结果,人们信教其实不是信教,而是信钱,信当下的好报,这就是在非常短的时间中国能出现三四亿信徒的原因,而这些信徒,大多是底层百姓
上帝是在预备我们将来要为他做更大的事情,就像上帝把以色列百姓带到旷野之上,为了磨练他们将来能够进入应许之地。在这段期间唯一和他有联系的家人就是他的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