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这绝不意味着我们该安于现状;基督在苦难中走近我们,是为陪伴、安慰和拯救受苦的我们,而不是为让我们停留在苦难中,好与受苦的他同在:我们不是他的救主,而是相反!
现在不在了,还是在地狱里,继续受苦,永远受苦?上帝太不公平了!看着我哭了,有姐妹连忙安慰说:不过,听人家说,耶稣没复活之前,也去地狱里传福音来的,或许,你爸爸信了呢。自此以后,我便总是默默为父亲祈祷。
这就是贫穷受苦的人在天上享福,富有自私的人在火焰中受苦,并发出呼救的声音。
他们看见约伯后放声大哭,在灰土中坐了七天七夜,因见他受苦太大没人敢向他说一句话。
教宗鼓励青年保有这份「敏锐度」,「始终懂得聆听受苦者的呻吟」。耶稣的第三个举动是「走近并触摸」。教宗指出,永生耶稣的触摸「通传生命」,「把圣神注入青年已死的身体里,恢复他的生命机能」。
教宗府讲道神师坎塔拉梅萨枢机在圣座降临期第三场默想神功中,默想了基督以贫穷和受苦者的形像临在世界上的主题,邀请每个人在教会的贫穷和困苦,以及自己的贫穷和困苦中认出基督。
朝拜天主的人不再是任何人的奴隶;若是不对受苦者的创伤动怜悯的心,就无法真正敬礼圣体圣事。教宗方济各在意大利第27届全国圣体大会闭幕弥撒的讲道中强调了这点。
他的圣言是不容怀疑的:不但挑起间隙的人必须寻求和好,连那受苦的人也要寻求和好。(参阅玛5:23-24)基督徒必须缔造和平,即使觉得自己受到不公义的对待和打击,仍然要致力于和平。
那里看来就像髑髅地,而耶稣再一次被钉在十字架上受苦。那里的人极需要别人的帮助,但除非有宽恕,否则他们不能有真正的平安,这对于贝尔法斯特(Belfast),和其他争端充斥的地方亦然。
主耶稣启示的这位“默西亚”是一位“天主受苦的仆人”。祂为了向门徒说明祂是一位怎么样的“默西亚”,通过三次的不断启示来澄清(谷8:31-33;9:30-37;10: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