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贵阳胡国霖:我在教区工作,写教会新闻受益于信德,很多方法都是在交流学习中学到的。本地新闻从主题来说,如祝圣神父、修女发愿、院庆、祝圣圣堂等教区重大活动,我都会发给信德。
梵二的礼仪改革使中国教会自九十年代后开始以本地语言举行圣事礼仪。礼仪本地化的原初用意无非是打开和激发参与者的宗教情怀,使他们更好地与天主交流。但熟悉也会带来平淡感,平淡感则可能使礼仪失掉其应有的庄重。
(9)因此,他们赞成在举行礼仪时,当中的读经尤其要以大家明瞭的本地话宣读出来。每次在教会内宣读圣经,就是基督亲自向我们说话。
无论是他力宗教或自力宗教,在经典中都有着「神话」的内容,而且内容常是从历史的演变中形成的,其后,便有不同的发挥和在不同时代上扩展出符合不同的时代讯息,更有在不同文化与地域下所建立的本地(本位)化的思想发展
刚才罗神父提到了特利腾大公会议的礼仪特色,还有各种使用本地语言的问题。基本上觉得不是什么问题,因为你也可以用拉丁文做梵二弥撒,也可以用中文做特利腾弥撒,基本上我们可以把它本地化,也可以做不同尝试的。
依据香港姚崇杰神父的观点:首先,司铎不是他自己主教的神职,或者为他自己的主教;而是教会的;他同时生活在与普世教会与本地教会的共融中。其次,在地方教会中,司铎与其主教有特殊的关系。
按本地教长的决定,任何经常接待朝圣者的朝圣地圣堂也可开启圣门(慈悲之门),因为前往这些「圣地」常是充满恩宠的时刻,因为人们往往在朝圣过程中,找到皈依的途径。
按本地教长的决定,任何经常接待朝圣者的朝圣地圣堂也可开启类似的圣门,因为前往这些朝圣地,常是充满恩宠的时刻,而人们往往在朝圣过程中,找到悔改的途径。
在外生活或作生意的人经常将外面的见闻,及对于自身信仰的理解带回本地,丰富当地基督宗教信仰的形式和内容,增加了信徒们所谓的属灵内容。另外,农村人口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也带来了基督徒文化层次的改变。
他依然只会将全部精神放在可见的,其实是可能根本地就是虚幻的或者不完整的事物上去。其次,信仰是一种回视:只有那回向转身的人才能接受信仰;人生是一个不断地转身的过程,于是,我信才真实呈现出意义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