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造和平的圣事性行动:浅论“互祝平安”的实在意义与象征含义
2025-11-18 09:23:19 作者:魏生辉神父

(图:若瑟神父)
在感恩祭(弥撒)迈向高峰的进程中,“互祝平安”宛如一颗短暂而璀璨的宝石,镶嵌于圣道礼仪与圣祭礼仪之间。这一看似简单的相互致意,实则是一个深邃的圣事性行动,浓缩了基督福音的核心信息。它根植于圣经的启示,由教父们阐释,在教会训导和礼仪中得以规范,并在中国文化的土壤中,激发出独特而深刻的共鸣。
一、 圣经的基石:从希伯来问候到基督的赠礼
“平安”在圣经中远非止息战争,而是指向一种源自与天主正确关系的、整体的救恩性福祉。
1. 旧约中的“沙隆”:希伯来文“Shalom”(平安)涵括了完整、和谐、繁荣与福祉。它既是日常问候(创43:23),也是天主对祂子民的祝福(户6:26)。默西亚更被称为“和平的君王”(依9:5)。
2. 基督的赠与与命令:耶稣将“平安”提升至全新的高度。在最后晚餐中,祂宣告:“我把平安留给你们,我将我的平安赐给你们;我所赐给你们的,不像世界所赐的一样。你心里不要烦乱,也不要胆怯。”(若14:27)。这份平安是祂救赎工程的果实。复活后,祂的显现均以“愿你们平安!”开始(若20:19, 21, 26),以此展示十字架已摧毁隔阂,带来了真正的和好。此外,祂明确命令:“所以,你若在祭坛前,要献你的礼物时,在那里想起你的弟兄有什么怨你的事,就把你的礼物留在那里,留在祭坛前,先去与你的弟兄和好,然后再来献你的礼物。”(玛5:23-24)。这为礼仪中的和好行动提供了直接的伦理与礼仪基础。
3. 宗徒训诲:圣保禄宗徒深刻阐释:“基督是我们的和平”(弗2:14),祂以自己的身体拆毁了中间阻隔的墙壁。因此,基督徒被劝勉要“你们应设法与众人和平相处”(希12:14),并以彼此的问候来体现他们在圣神内的共融。
二、 教父阐释与教会训导的神学深化
早期教父和教会训导为理解互祝平安提供了丰富的神学视野。
1. 教父的见证:
(一)圣金口若望在讲道中强调,平安礼是“彼此和好的记号”,是领受圣体前灵魂必须的预备。他警告说,若不怀着和平与爱德去行此礼仪,便是虚仪。
(二)圣奥思定的名言:“你们是基督的奥体,要成为你们所领受的” 直接指向平安礼的意义。我们领受那合一的圣事(圣体),就必须先成为合一的奥体(教会)。互祝平安便是这“成为合一”的象征性实现。
2. 《天主教教理》明确指出,互祝平安是信友在领圣体前,“祈求教会平安,并与弟兄们共融和爱德的标记”(《教理》 1398)。它将此行动与忏悔圣事和和好职责紧密相连。
3. 梵二精神与《罗马弥撒经书总论》:梵二强调礼仪是基督司职的实现,也是信友“完整而主动的参与”(《礼仪宪章》14)。《总论》对平安礼有详尽规定:主祭的祷词“主耶稣基督,你曾对宗徒们说:我将我的平安留给你们……求你不要看我们的罪过,但看你教会的信德” (《总论》112)表明,此平安是基督的恩赐,并因教会的信德而求得的。随后,藉大家互祝平安礼,“教会藉此为自己及普世人类祝祷和平与团结﹐而信友在藉领圣事共融之前﹐也以此礼表达教会内的共融和相亲相爱”(《总论》82条)。这清晰地定义了其性质为教会的、圣事性的和伦理性的。
三、 礼仪结构与姿势的象征意义
平安礼在感恩祭中的位置和形式本身,就富有深刻的象征含义。
1. 礼仪位置:它紧随“天主经”及其扩展祷文之后。我们刚呼求了“求祢宽恕我们的罪过,如同我们宽恕别人一样”,平安礼便是对此祷词的立即回应与身体实践。它位于“分饼礼”之前,强调只有在爱与和平中结合的团体,才有资格分享那唯一的饼。
2. 姿势的象征:
(1)鞠躬:表达对他人内住基督的尊敬与谦卑。
(2)握手:是友谊、和好与团结的普世象征,表示开放与接纳。
(3)执手礼(在某些修会传统和教区习惯礼仪中):表达更深度的共融与联合。
(4)口诵“基督的平安”或“祝你平安”,是言语的圣事性行动,以言行事,实际地缔造与宣告和平。
四、 与中国文化的深度共鸣
这一基督化的礼仪行动,能在中国文化中找到深厚的精神回响。
1. “礼”以达“和”:儒家思想的核心是“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礼仪(礼)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的和谐(和)。教会的平安礼完美体现了这一精神:它通过一个规范性的礼仪动作,来建立并巩固信仰团体内部的和谐,是“克己复礼为仁”在神圣礼仪中的实践。
2. “仁爱”与“恕道”的实践:平安礼是“仁者爱人”这一理念的具体化。它要求我们主动向近人——尤其是可能有过节的弟兄姊妹——表达宽恕与和睦,这正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精神的积极践行。
3. “修身”与“心诚”:中国文化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个人修养为基础。平安礼要求参与者内心真诚(“心诚”),若只有外在形式而无内心的宽恕,便成了“虚礼”,这与儒家对内在德性(德)的强调完全一致。
4. “家国”观念的延伸:平安礼在圣堂(“天主的家”)内营造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国”)的缩影与基础。一个在信仰内真正和平的团体,必然能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的酵母,这与儒家“家齐而后国治”的理想路径相契合。
结论
“互祝平安”绝非弥撒中的间歇或社交环节,而是一个整合性的、具有转化力量的圣事性行动。它溯源于基督的复活赠礼,扎根于和好的神圣诫命,由教父们深度灵修化,并在教会的礼仪法规中得以规范。它要求信友在领受合一的圣事之前,先以身体和言语成为合一的标记。当这一行动进入中国文化视野时,它与“礼乐文明”对和谐、仁爱、诚敬的追求产生强烈共鸣,从而使得中国信友不仅能以拉丁或西方的方式,更能以华夏儿女的灵性底蕴,去深刻地理解、真诚地践行这一神圣的礼仪,从而在每一次“祝你平安”的致意中,真实地参与基督的救世工程,缔造和平,建设共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