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问答(申二三-二四章)
2025-10-13 09:57:29 作者:刘铎
《申命纪》第二十三章 问答
一、关于尊亲与伦理(申23:1)
问1:什么是“不可娶父亲的妻子”与“不可揭开父亲的衣襟”?
答:这是禁止乱伦的明确命令。娶父亲的妻子,即使不是生母,也是对父亲尊严的极大羞辱(参见肋18:8)。“揭开衣襟”是圣经用语,意指侵犯他人性权或家庭秩序。此法反映了天主对家庭伦理的维护与对“孝敬父母”诫命的深化。
二、谁可进入上主的集会(申23:2-9)
问2:什么人不得进入上主的集会?
答:有三类人被禁止或限制加入以色列的宗教集会(象征与天主子民的共同体):
身体残缺者(如被阉割者):象征对圣殿纯洁性的强调(申23:2);
私生子及其十代之后:象征社会秩序与家庭结构的重要性;
阿孟人与摩阿布人及其后代:因他们曾拒绝援助以色列人,并雇用巴郎咒骂(参民22-24章)。天主因他们的敌意而设此禁令。
问3:为何厄东人与埃及人可以在第三代后进入集会?
答:厄东人是厄撒乌的后代,是以色列人的兄弟民族;埃及人虽曾奴役以色列,但他们也曾接待以色列作为寄居者。因此天主吩咐不可记仇到底,表达出一种带着正义的宽恕精神。
三、营地应保持圣洁(申23:10-15)
问4:为何营中要如此重视洁净?
答:因上主的临在(天主“在你营中往来”)是以色列得胜的根源。若营中出现不洁(如梦遗后不洁、排泄物不掩),将冒犯圣洁的天主,甚至导致天主离弃他们。
这段教导强调了圣洁与天主临在之间的关系,也是今天教会生活中“敬礼应出于清洁之心”的象征表达。
四、仁爱与尊重人的自由(申23:16-17)
问5:为何不可将逃来的奴仆交还主人?
答:这反映出一种人道主义的萌芽。在当时奴隶制度下,天主仍要祂的百姓尊重奴仆的尊严,尤其是在他们逃脱压迫之后。也显示出天主偏爱受压迫者的正义本质。
五、关于庙妓与圣殿献礼(申23:18-19)
问6:以色列为何禁止庙妓?
答:庙妓是外邦宗教中常见的仪式性卖淫,牵涉对偶像的敬拜。天主吩咐不可在祂的子民中设立这样的污秽行为。圣殿是圣洁与真敬礼之所,不容玷污。
问7:为何不能把卖淫所得或卖狗的钱献给圣殿?
答:这是防止用不洁之财侍奉圣洁的天主。天主不看献上的钱财数量,而看其来源与动机。这条法则在新约中也呼应为“你不能同时事奉天主和钱财”(玛6:24)。
六、关于放贷与利息(申23:20)
问8:为何对兄弟不可收利息?
答:天主要求祂的子民彼此以仁爱对待,尤其是对兄弟(同胞)之间,不应将经济作为压迫工具。放贷若为营利而非援助,就违背了爱德的精神。对外邦人则可取利,是对不同盟约群体的法律区分。
七、关于许愿(申23:21-23)
问9:许愿后若未履行,会怎样?
答:若人向上主许愿却拖延或不履行,将为自己招致罪责。因为誓言是与天主之间的神圣承诺,必须兑现。若不许愿,反倒无罪。此教导强调了对言语的诚信与对天主的敬畏。
八、邻人财产的使用(申23:24-26)
问10:为何可在邻人田地摘果,却不可带走?
答:天主允许人在他人田园中即时取用果实果腹,但不准收取带走。此规定兼顾了慈善精神与产权尊重。它教导我们:在满足基本需要时,亦不可贪婪或掠夺。
小结
《申命纪》第23章向我们展示一位既圣洁又慈爱的天主,祂希望祂的子民:
尊重家庭伦理;
净化礼仪生活;
公义中又有仁慈;
爱人如己,守信而敬畏天主;
在社会生活中兼顾慈善与正义。
这章法律虽然出于古代以色列背景,但在教会的光照下,它们今日仍能启示我们如何在世俗社会中活出信德与仁爱并重的生活。
《申命纪》第二十四章 问答
主题:婚姻法规、社会正义与体恤弱小
一、关于离婚与再婚(申24:1–4)
问1:为什么天主容许丈夫写休书与妻子离婚?这与今日教会教导一致吗?
答:梅瑟法律允许离婚,是因为当时以色列人心硬(参玛窦19:8)。休书制度原为保障妇女合法离婚后再婚的权益。但耶稣在新约中恢复了婚姻的原始真义,教会坚持婚姻一经有效缔结,除死亡外不可解除(参《天主教法典》1134&1141或《天主教教理》§2382–2386)。
问2:为何前夫不能再娶被他休掉、后来又离婚或丧偶的妻子?
答:这是为了防止将婚姻视为交易物,来回摆布女性。此律强调婚姻的神圣性与不可随意更改的严肃性。再娶那“已受了污辱”的妻子,会使土地“陷于罪恶”,表明天主重视婚姻的贞洁与忠诚。
二、体恤人情与社会伦理(申24:5–7)
问3:为何新婚丈夫一年不出征?
答:此条显示出婚姻生活的优先地位。新郎一年留家,是为了建立夫妻情感,使婚姻稳固。这也强调了天主对人的关怀,不仅限于律法,亦顾及家庭幸福。
问4:为何不许拿磨石作抵押?
答:因为磨石是生活必需品,相当于今日人赖以维生的工具(如电饭锅、电脑)。拿此作抵押是“拿人性命”,违反了基本人道关怀。
问5:拐带弟兄作奴隶为何应处死?
答:这是严重侵犯人性尊严的罪行。以色列是天主的百姓,彼此为兄弟,拐卖行为是对天主主权的公然侮辱,因此必须铲除。
三、洁净生活与历史记忆(申24:8–9)
问6:为何癞病的处理要听从司祭?
答:司祭兼有宗教与卫生管理职责。他们根据《肋未纪》的规定判断病人是否洁净,确保群体的健康与圣洁。
问7:“记得米黎盎的事”有什么意义?
答:米黎盎曾因对梅瑟不敬而被天主惩罚患癞病(民12章)。此事提醒以色列人不可自高自大,要敬畏天主的审判。
四、关于借贷与工人权益(申24:10–15)
问8:为什么不能进入他人家中索取抵押?
答:此规保障了穷人的尊严,避免债主欺压穷人。必须让对方自愿交出抵押物,显示出一种对人的基本尊重与温和作风。
问9:为何穷人抵押物(如外衣)必须在日落前归还?
答:外衣常是穷人夜间唯一的保暖之物。天主吩咐不可剥夺他们的生存条件。若穷人因寒冷而呼求天主,债主将招致罪罚。这启示我们在经济行为中应存仁慈与爱德的心。
问10:为什么要当天付清工钱?
答:因为贫苦工人“急需工钱用”。推迟发薪不仅不义,更是使人的生活陷入困苦。若工人向天主呼号,天主必审判这不义。
五、公义的刑法原则(申24:16)
问11:为什么不许连坐制?
答:这是圣经中确立“个人罪责”原则的重要法律。每人只为自己的罪负责,不得将刑罚延伸至亲属。这为以色列法律系统引入公义和平衡精神,并影响后世基督宗教伦理。
六、保护弱小者(申24:17–22)
问12:为何经常提到要照顾“外方人、孤儿和寡妇”?
答:这是圣经中最常被强调的义务之一。因为这些人在社会中最弱势,最容易被忽视和剥削。天主是“孤儿的父、寡妇的护卫者”(咏68:6),祂要求祂的子民效法祂的慈爱与公义。
问13:为什么收割、打橄榄、采葡萄时要留下残余给弱小者?
答:这是对贫者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天主不愿我们“榨尽一切”,而要为他人留余。这种做法也培养人知足、慷慨与感恩的美德。
七、总结与今日应用
问14:这章经文如何应用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
答:婚姻方面:信仰夫妻应珍惜婚姻圣约,忠贞相爱,不轻言分离;
经济行为中:不可贪婪压榨,应以爱德、诚实、公义待人;
社会责任上:特别关怀边缘群体,如贫困者、孤儿、寡妇与外来移民;
日常生活中:培养怜悯、公正与感恩,常记天主的恩典与救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