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罗马弥撒经书总论》 解读(第5-6号)


2025-09-02 09:19:40 作者:刘铎

原文

5.此外,公务司祭职的本质,亦阐明了另一种应予注意的司祭职,即信友的王者司祭职(sacer-dotiumregale)。信友的属灵祭献,经由主教及司铎的职务,与唯一的中保[9]——基督的祭献相结合,而得以完成。举行感恩祭既是整个教会的行为,因此,每人在感恩祭中,该按他在天主子民里的身份,完全尽好只属自己分内的职务。按照这准则,感恩祭中过去有时曾被忽略的某些部分,如今实应加以重视。

这天主子民是基督的宝血所赎回、被主所召集、由祂的圣言所滋养的。这子民的被召,是为向天主呈献全人类的祈求,并藉奉献基督的祭献,而在基督内感谢天主救赎的奥迹。最后,这子民也借着领受基督的体血,而团结一起。天主子民原是神圣的,但仍要借着主动的、有意识和有效地参与感恩奥迹,而日趋圣善[10]

解读

问:除了主教和司铎的“公务司祭职”,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司祭职?
答:还有信友的“王者司祭职”。每位受洗的信友,因参与基督的生命,都分享祂的司祭职。

问:信友的“王者司祭职”是如何实现的?
答:信友所献的属灵祭献,必须通过主教和司铎的服务,联合在基督唯一的祭献里,才得以完成。

问:为什么说感恩祭是整个教会的行为?
答:因为在弥撒中,不仅司祭有他的职务,每位信友也要根据自己在天主子民中的身份,尽好自己应尽的责任,大家一同参与,才完整地表现出教会作为基督奥体的敬礼。

问:天主子民有什么特征?
答:天主子民是基督用宝血赎回的,由祂召集,并靠祂的圣言滋养。他们被召来为全人类向天主祈祷,并在基督内感谢救赎的奥迹。

问:信友怎样在弥撒中更好地回应自己的身份?
答:他们应主动、专心并有效地参与弥撒,特别是在祈祷、回应、歌唱和领圣体中,以实际行动使自己越来越圣善,并与其他弟兄姊妹在基督内合而为一。

原文

宣布「延续不断的传统」

6.梵二颁令修订「弥撒规程」(Ordo Missae)时,训令某些礼节「要按照圣教父们的原始传统」(ad pristinamsanctorum Patrum normam)[11]予以恢复。这也是圣比约五世在1570年公布「特伦多弥撒经书」(MissaleTridentinum)时,在其《首次宗座宪令》(Quo primum)中所应用的字句。应用同样的字句,是为表示这两版《罗马弥撒经书》,虽然时隔四个世纪,却取用了同一的传统。但是如果对此传统的内容加以深思,也会使人了解到,新的弥撒经书如何美妙和成功地把旧的作了改善。

解读

问:梵二为什么要修订「弥撒规程」?
答:梵二希望某些礼节能「回到圣教父们的原始传统」,也就是说,要恢复早期教会中单纯而深刻的礼仪精神。

问:这样的用词以前出现过吗?
答:是的。早在1570年,圣比约五世颁布「特伦多弥撒经书」时,就用过同样的字句,强调礼仪根植于教会最古老的传统。

问:为什么特别强调“同一传统”?
答:这是为了表明,不论是16世纪的弥撒经书,还是20世纪梵二后的修订,虽然隔了四百多年,却都属于同一条不断延续的传统。

问:新的弥撒经书与旧的相比,有什么意义?
答:新的经书并不是推翻旧的,而是在传统的根基上,作了更贴近教会和信友需要的改善,使礼仪更生动、更符合救恩奥迹的精神。

注:

[9] 参看「司铎」n. 2.

[10] 参看「礼仪」n. 11.

[11]「礼仪」n. 50.

本文标题:《罗马弥撒经书总论》 解读(第5-6号)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