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罗马弥撒经书总论》 解读(第1-2号)


2025-08-29 11:21:37 作者:刘铎

亲爱的主内司铎与各位教友:

本问答解读是依据《罗马弥撒经书总论》(Ordinamento Generale del Messale Romano)而编写的。这本经书是天主教礼仪生活的核心指南,详细说明了弥撒的结构、要素、各职务、礼仪规范,以及所需的祭器和用品。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弥撒圣祭的奥义与精神,我参照了台湾主教团与香港教区礼仪委员会合译的 2003 年修订版。

在解读各章内容时,我尽力用了通俗易懂的语言呈现,使所有信友都能清楚理解感恩圣祭的重要意义,并知道如何积极参与。希望这份问答解读,既能成为神父讲授教理的辅助资料,也能帮助信友个人学习,让大家在参加弥撒时,能更深切地感受到天主的临在和救赎的奥迹。

当然,本问答解读只是个人的理解与整理,难免有疏漏之处。恳请各位主内兄弟姊妹给予指正,使内容能不断完善。

愿主耶稣基督的恩宠常与大家同在!

主仆 刘铎 谨识
二〇二五年八月

  大家期待已久的「弥撒经书总论」中译本,即将出版问世,此为主教团礼仪委员会赵一舟蒙席及同仁,和香港教区礼仪委员会罗国辉神父等共同编铎的版本,已经由主教团全体主教审核批准实施。

  今年圣周四,教宗发表了「教会自圣体圣事汲取生命」通谕(或译为「活于感恩祭的教会」),要求教会全体成员加强对圣体的敬礼,他说圣体圣事是教友生活的源泉和顶峯,教会是自逾越奥迹而诞生,圣体是杰出的巴斯卦奥迹的圣事,是教会生活的中心。

  教宗指出,大公会议的礼仪改革,的确有助于信友更有意识地、积极地、有效地参与祭台上的神圣祭献。但是在教会某些地方,发生了一些弊端,对此美妙的圣事带来了混乱。他们剥夺了此圣事的祭献意义,把感恩祭变成了纯友爱的宴会。教宗说,他公布此通谕,是要消除无法接受的教义和作法,为使感恩祭继续大放光明,闪耀其奥迹。

  教宗说,耶稣以简单而又隆重的方式,建立了伟大的圣体圣事:伯达尼的玛利亚为耶稣傅珍贵的香液,耶稣又要门徒找「宽大的餐厅」准备用逾越节晚餐。

  就像伯达尼为耶稣傅香液的妇女,教会也不怕「挥霍」,把最好的献给耶稣。又像第一批门徒准备那「宽大的晚餐厅」,教会也感觉必须在布置完美的空间举行感恩祭。

  教宗指出:「我认为自己有责任强力呼吁,必须十分忠实地遵守感恩祭的礼仪规范。礼仪绝不是任何人的私有财产,它不是主礼的,也不是参礼者的。忠实地按礼仪的规范举行感恩祭的司铎,以及遵守此规范的信友,就是以静默而有力的方式,证明他们对教会的爱。这奥迹是如此伟大,任何人不能等闲视之,也不得漠视感恩圣祭的神圣性及普世性。」(通谕52号)

  教宗又指出,当感恩祭的举行,在形式、风格和感情上带有不同文化特色时,显示更大的活力。但在进行这项重要的适应工作时,必须不断意识到这不可言喻的奥迹。因为神圣礼仪表达并庆祝众人所宣认的信仰,既是整个教会的祖业,不能由地方教会来决定而自外于普世教会。(通谕51号)

  为了对圣体圣事及感恩祭的尊重,「弥撒经书总论」所有的规范是必要的,我们要遵照规范而举行弥撒。

  妥善遵守规范举行弥撒,是福传的行动,因为圣体圣事是福传的泉源和高峰,因为它的目标是人类与基督的共融,以及在基督内与父及圣神的共融。

主教团礼仪委员会主任委员 王愈荣谨识

二〇〇三年十二月三日 圣方济·萨威庆日

解读

问:什么是「弥撒经书总论」中译本?
答:这是由主教团礼仪委员会和香港教区礼仪委员会共同编铎的弥撒经书中文版,经全体主教审核批准,可在教会中使用。

问:教宗在圣周四通谕中强调了什么?
答:教宗指出,圣体圣事是教友生活的源泉和顶峰,是教会生活的中心。教会自逾越奥迹而诞生,而圣体是其中最重要的奥迹。

问:礼仪改革带来了哪些问题?
答:虽然礼仪改革帮助信友更积极参与,但在某些地方,有人误解圣体圣事,把感恩祭变成普通聚会,剥夺了祭献的神圣意义。教宗希望纠正这种做法,使感恩祭恢复其奥迹与神圣性。

问:耶稣如何为我们示范感恩祭的准备?
答:耶稣在伯达尼被玛利亚傅香液,同时指示门徒准备逾越节晚餐的宽大餐厅,教会也应把最好的献给耶稣,并在适合的空间举行感恩祭。

问:教宗对遵守礼仪规范有何要求?
答:教宗强调,礼仪不是个人财产,无论是司铎还是信友,都应忠实遵守礼仪规范。通过正确遵守,信友和司铎表达对教会的爱,并彰显感恩祭的神圣性与普世性。

问:地方文化差异如何影响感恩祭?
答:感恩祭在不同文化中可呈现形式、风格和情感上的差异,显示活力,但必须始终尊重其奥迹,不可脱离普世教会的礼仪规范。

问:遵守「弥撒经书总论」的规范有什么意义?
答:遵守规范不仅是尊重圣体圣事和感恩祭,也是福传的行动,使信友与基督、与天父及圣神联合,体会教会生活的真正目标。

前言

1.主基督在准备与祂的门徒举行逾越节晚餐,并要在席间建立祂体血的祭献之前,祂命令门徒准备一间布置好的大厅(路22:12)。教会一直认为这项命令是对自己说的,因而制定了为举行感恩圣祭的规则,即有关人心灵的准备、以及安排举行圣祭的场所、礼节和经文。依循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的意愿,而制定的现行法则,以及罗马礼教会此后举行弥撒所用的新经书,都证实了教会对至崇高的感恩奥迹所怀有之关切、信仰和不变的爱。虽然这些法则与新的弥撒经书,一方面引进了某些新的事物,另一方面也见证着教会持续不断的传统。

解读

问:主基督为什么要让门徒准备一间布置好的大厅?
答:因为祂要与门徒一起庆祝逾越节晚餐,并在席间建立祂的体血祭献。这是一项重要的预备工作,让晚餐的场所整洁、有秩序,象征着心灵的准备和对天主的敬意。

问:教会如何理解耶稣的这项命令?
答:教会认为,这不仅是给门徒的命令,也是对教会自己的指导。也就是说,教会应当为举行感恩圣祭做好准备,包括准备信友的心灵、圣祭的场所、礼节和经文。

问:教会如何通过法则和弥撒经书落实这一指导?
答:教会依循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的意愿,制定了现行的礼仪法则,并使用新的弥撒经书。这些规范帮助教会保持对感恩奥迹的虔敬、信仰和不变的爱,同时也引入了一些更新的礼仪方式。

问:这些法则和新的弥撒经书带来了哪些变化?
答:一方面,它们引入了新的元素,使弥撒更贴近现代信友的生活和理解;另一方面,它们也保留了教会长期以来的传统,证明教会对感恩圣祭的重视和承传。

问:为什么教会如此重视感恩圣祭?
答:因为感恩圣祭是耶稣亲自建立的,是信友与天主亲密相会的时刻。教会通过准备和规范,确保信友能够真诚参与,体会这至崇高奥迹的意义。

见证「永恒不变的信仰」

2.有关弥撒的祭献本质,特伦多大公会议根据教会的整个传统,曾隆重的予以申明[1]。梵二也重申这同一训导,对弥撒作了意义深长的说明:「在最后晚餐中,我们的救主建立了祂体血的感恩圣祭,藉此使十字架的祭献得以永留于后世,直到祂再度来临;就这样,主也把祂死亡和复活的纪念,托付给了祂所挚爱的净配──教会[2]。」

梵二的这项训导,持续不断地表达于弥撒经文中。这训导,在俗称「教宗良圣事礼典」的古籍中,早已有扼要的说明:「每次当我们举行此祭献的纪念时,就是实现(天主)救赎我们的工程[3]。」这也在各式感恩经(Prex eucharistica)中,适当而正确地表达出来。在感恩经中,当司祭诵念纪念经(anamnesis)时,他以全体子民的名义,感谢天主并向祂呈上圣洁与生活的祭献,即教会的奉献,以及天主所悦纳的修好之牺牲[4];司祭也这样祈祷:求使基督的体血,成为天父所歆飨的救世圣祭[5]

因此,在新弥撒经书里,教会的「祈祷法则」(lex orandi)与不变的「信仰法则」(lex credendi)互相呼应。藉此法则,我们知道十字架的祭献,和它在弥撒中以圣事方式的再实现,虽然奉献方式不同,却是同一的祭献;此圣事性的祭献,是主基督在最后晚餐时所建立的,并命令祂的宗徒,为纪念祂而举行。因此,弥撒同时是赞颂、感恩、修好及赎罪的祭献。

解读

问:特伦多大公会议和梵二都如何看待弥撒的本质?
答:特伦多大公会议强调弥撒的祭献本质是教会传统的延续;梵二重申,弥撒是耶稣在最后晚餐中建立的体血感恩圣祭,使十字架的祭献永远留存,直到耶稣再来。换句话说,弥撒不仅是纪念,而且是将救主的死亡与复活呈现在世上。

问:弥撒和十字架的祭献有什么关系?
答:弥撒是十字架祭献的圣事再现。虽然形式上是不同的奉献方式,但本质上是同一个祭献。耶稣在最后晚餐所建立的圣祭,由宗徒和教会持续举行,以纪念他并参与救赎的奥迹。

问:感恩经(Prex eucharistica)在弥撒中起什么作用?
答:感恩经表达了教会在弥撒中的信仰。当司祭在纪念(anamnesis)中祈祷时,他代表全体信友,将生活的奉献和修好之牺牲呈上,求使耶稣的体血成为天父悦纳的救世圣祭。

问:什么是「祈祷法则」(lex orandi)和「信仰法则」(lex credendi)?
答:「祈祷法则」是教会在弥撒中所使用的祈祷规范,而「信仰法则」是不变的信仰内容。二者互相呼应,通过礼仪祈祷表达信仰,也帮助信友理解十字架祭献的圣事意义。

问:弥撒有哪些祭献的意义?
答:弥撒同时是赞颂、感恩、修好和赎罪的祭献。它不仅让信友以感恩心献上奉献,也使救主的牺牲再次在礼仪中实现,让每个人参与救赎工程。

注:

[1] 特伦多大公会议第廿二期会议,1562/9/17, DS, nn. 1738-1759.

[2] 「礼仪」n. 47; 参看「教会」nn. 3, 28;「司铎」nn. 2, 4, 5.

[3] 参看《韦罗纳圣事礼典》(Sacramentarium veronense), ed. L.C. Mohlberg, n. 93 圣周四「主的晚餐弥撒」献礼经。

[4] 参看「感恩经第三式」。

[5] 参看「感恩经第四式」。

本文标题:《罗马弥撒经书总论》 解读(第1-2号)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