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释义:常年期第二十主日(丙年)
2025-08-13 10:40:13 作者:刘铎
读经一 恭读耶肋米亚先知书 38:4-6, 8-10
经文:耶肋米亚 38:4
那时候,众首长对君王说:“请你将耶肋米亚处死!因为他说出了这样的话,使遗留在城里的战士和全体人民灰心丧志;实在,这人所谋求的不是人民的福利,而是人民的灾祸。”
历史背景:
在本段经文中,先知耶肋米亚(Jeremiah)身处公元前6世纪耶路撒冷陷落前夕,当时犹大王国正处于新巴比伦帝国的威胁之下。他不断传达上主的信息,劝民向巴比伦投降,承认这乃是天主对犹大的审判。这与当时的政治和军事利益直接冲突,因此他被视为“破坏士气”的人。
灵修意义:
耶肋米亚在此成为“受苦仆人”的预象(参阅依52:13–53:12),他传达真理但不被接受,甚至被视为威胁。这提醒我们,信仰忠诚者不一定会得到世俗的理解或支持。教会中的传道者、神父、主教,甚至教宗,在忠于真理时,也常会面对类似的反对。
经文:耶肋米亚 38:5
漆德克雅王答说:“他已经在你们手中;无论你们如何处理,我不反对。”
历史背景:
漆德克雅(Sedecias)是犹大的最后一位国王,巴比伦人扶立他为傀儡王。他在位期间处于政治两难中,一方面畏惧百姓与首长的压力,一方面也隐约相信耶肋米亚的预言。然而,他缺乏王者的刚毅与信德。
灵修意义:
这句话展现出软弱领导的危害。漆德克雅的妥协与懦弱,是许多属灵领袖在压力面前“弃真理而求生”的警示。天主教传统强调良心的主权(参《教理》1782)与信仰的见证(martyria),即使冒着牺牲,也要忠于天主的话语。
经文:耶肋米亚 38:6
王子玛耳基雅在监狱的院子里建有一个蓄水池,他们便将耶肋米亚丢在水池内,用绳子将他放下去;池子里没有水,只有污泥;耶肋米亚就陷在污泥里。
历史背景:
古代的蓄水池常是干涸后储存雨水的地窖,这种深井在战争期间可能被弃用。把耶肋米亚丢入污泥中,意在让他在慢慢饿死的过程中消失而无声无息。
灵修意义:
这是耶肋米亚先知“进入死亡的象征”,与基督受难的形象先相符。他陷入泥沼,是灵魂受压迫时的象征,亦预示基督下到阴府、与罪人同受苦楚。今天我们在信仰上也可能遭遇“黑夜”、“泥沼”,却可以望见复活的希望。
经文:耶肋米亚 38:8-9
厄贝得默肋客从王宫里出来,禀告君王说:“我主君王!这些人对先知耶肋米亚所做的事,实在毒辣;他们竟然将他丢在蓄水池里,在那里他必要饿死,因为城中没有粮食了。”
历史背景:
厄贝得默肋客(Ebed-Melech)是一位外邦人——古实人(可能来自今埃塞俄比亚),却对先知的命运心生怜悯。这是一位“义人”,在犹大的动荡时期挺身而出,行公义、怜悯的典范。
灵修意义:
这位古实人是旧约中的“义教友”的象征,表明天主的圣宠不受民族、种族、身分限制。在教会内,所有受洗者皆有权利和义务捍卫真理(参《教会宪章》第9号),哪怕他们在人看来是“微不足道”的外邦人。
经文:耶肋米亚 38:10
王便命雇士人厄贝得默肋客说:“你立刻带三个人去,趁耶肋米亚先知还没有死,把他从蓄水池里拉出来!”
历史背景:
漆德克雅在这位仆人的规劝下终于有所行动,命人搭救耶肋米亚。虽未展现出真正的悔改与信仰,但至少部分良知苏醒。
灵修意义:
这段经文预示天主的慈悲干预,即使人的罪恶使圣者陷入苦难,天主仍兴起义人伸出援手。天主的计划终将实现,义人不会永远被弃绝(参咏37:28)。教会也是天主救援圣者的工具。
总结:
这段读经给我们三方面的灵修启发:
忠于使命的人将遭受逼迫——耶肋米亚如同教会内的先知与传教士,他们在传讲不受欢迎的真理时,常常遭遇排斥与攻击;
软弱的权威导致正义沉沦——漆德克雅王因惧怕世人,未能维护天主的话语,是对教会牧者的警醒;
天主通过不显眼的人施行拯救——厄贝得默肋客预表了教会中“无名义人”的功德,他的怜悯成了天主恩宠的器皿。
愿我们从这段经文中体会到:天主与真理同在,即使在污泥深井中,也有人因信德而被举起。
读经二 恭读致希伯来人书 12:1-4
这段读经不仅具有深厚的基督论神学意义,也富含灵修劝勉,是在天主教圣传中多次引用的经典段落之一。
经文与逐句解析
希伯来书 12:1
「弟兄们:我们既然有这么多证人,好像云彩围绕着我们,就该摆脱各种障碍和纠缠我们的罪过,以耐心奔向摆在我们面前的赛程。」
历史背景:
这封书信是写给因信仰受到逼迫的犹太基督徒团体,他们正面临着弃信与退缩的诱惑。第11章刚列举了“信德伟人”(如亚巴郎、梅瑟等),作者以他们为“证人”,现在在第12章将他们视为围绕我们的一朵“云”(希腊文:νέφος nephos,象征庞大的群众),鼓励信友效法其信德。
灵修意义:
这些“证人”指的是信德的模范与圣人,他们是我们属灵生活中的“观众”,也是代祷者。这与天主教“诸圣相通”的教义相符(参《教理》947、956),说明圣人们在天堂与地上的信友同属一个奥体。我们应如同赛跑者般轻装上阵,抛弃“障碍”(属世诱惑)与“罪过”(阻断天主恩宠的障碍)。
希伯来书 12:2
「常注视着耶稣,他是信德的创始者和完成者:他为了那摆在他面前的欢乐,就轻视了凌辱,忍受了十字架的痛苦,现在坐在天主宝座的右边。」
历史背景:
在第一世纪的罗马帝国社会中,十字架是极端羞辱和恐怖的死刑方式。但作者强调:耶稣不仅承担了十字架的苦难,还藉此完成了救恩工程。他是信德的“创始者”(希腊文:archēgos)与“完成者”(teleiōtēs),指明基督是我们信仰的起点与归宿。
灵修意义:
我们若要奔走属灵赛程,眼光必须常注视“耶稣”,这是天主教灵修中的“注目凝视”(contemplatio)。他是我们的“路径与目标”,正如在弥撒中所说:“我们因基督、同基督、在基督内……”耶稣以“摆在前面的喜乐”(即与父的合一与救赎人类)忍受了苦难,为我们立下“信德的模范”。
希伯来书 12:3
「你们要想一想,基督怎样忍受罪人对他这样叛逆的罪行,免得你们灰心丧志。」
历史背景:
本句强调基督的坚忍。当时的犹太信徒面对宗教迫害、经济剥夺甚至社会排斥,很容易陷入信仰的疲惫。这句劝勉正是鼓励他们:耶稣也曾面对更深重的敌意,但他没有动摇。
灵修意义:
在属灵神修中,这是一种默想苦难基督(Passio Domini)的操练。通过思想主耶稣的苦难,信徒得到属神的安慰与力量。圣女小德兰曾说:“看着十字架,我就不觉得苦。”——这正呼应本句所传达的灵修实操。
希伯来书 12:4
「你们和罪恶争斗,还没有抵抗到流血的地步。」
历史背景:
这是对读者现实的一种提醒:他们虽感艰难,但相比殉道者或基督所受的苦,还远未“抵达流血之地”。在第一世纪初期,尽管犹太基督徒已遭排斥,但还未普遍遭受大规模屠杀,这种话语既是提醒,也是激励。
灵修意义:
此句呼吁我们将信仰视为属灵争战(参弗6:10-18),罪恶不仅是外在诱惑,更是我们内在欲望的交战场。教会劝诫信徒行苦身刻己(mortificatio),不是为了痛苦本身,而是与主一同在十字架上战胜罪恶,最终获得荣耀。
总结与灵修劝勉
这段《希伯来书》12:1-4是对每位信友在信仰旅途中最有力的劝勉之一。它带出几个核心要点:
一、信仰是一场“属灵的竞赛”:
我们不是独自奔跑,而是在“云彩般的圣人群”陪伴下奔向目标。教会、诸圣与我们一同朝圣天乡。
二、耶稣是信德的“始与终”:
祂是我们的楷模、导师、拯救者与最终的归宿。我们必须以注视祂为中心的方式来生活。
三、不要灰心丧志:
即使生活中有十字架、有罪人的背叛、有外在的苦难,只要与主联合,就能忍受并战胜。
四、我们还未流血,仍在奔跑途中:
这是一种“悔改的邀请”,也是唤醒我们属灵懈怠的钟声,鼓励我们迈出更坚定的一步。
愿我们常以圣体圣事为力量,以十字架为导向,以天上圣人为同伴,奔走我们每日的信仰之路。
福音 恭读圣路加福音 12:49-53
这段福音在表面上令人震惊,但实际上是耶稣宣示祂使命的深刻宣言,带有末世论的张力与神修上的火热。
1.「我来是要把火投在地上,我是多么切望它燃烧起来!」
历史背景:
在犹太传统中,“火”常是天主临在、审判或净化的象征(参:出3:2, 玛3:2-3, 咏104:4)。耶稣在这里不是字面意义上纵火,而是象征圣神的降临(参宗2:3-4,五旬节时以火焰显现),也象征福音所带来的灵性革新与审判性的分界线。
灵修意义:
“火”也象征爱德、热忱、圣德的渴望。圣女加大利纳·锡耶纳说:“如果你是你该成为的那人,你将使整个世界燃烧起来。”耶稣“切望”这火燃烧,显示祂圣心的神圣热火,渴望人类悔改,进入天国。
术语:
火 = 圣神的象征;
切望燃烧 = 热切地实现救恩工程(拉丁:salus animarum suprema lex)。
2.「我有应受的洗礼,我是如何焦急,直到这事完成!」
历史背景:
耶稣这里说的“洗礼”并不是指祂在约旦河接受的水洗,而是指祂即将面对的苦难与死亡(参:谷10:38:“你们能受我将受的洗礼吗?”)。
灵修意义:
“洗礼”(希腊文baptisma)在此象征祂的苦难死亡——祂将以自己的血,为人类完成“再生的洗礼”。祂的“焦急”反映出祂神人二性中的人性痛苦与神性使命之间的张力。
术语:
洗礼 = 基督的逾越奥迹(拉丁:Mysterium Paschale);
焦急 = 救恩历史中,基督对履行父意的热忱服从。
3.「你们以为我来是要给地上送和平吗?不,我告诉你们:是要来送分裂。」
历史背景:
这是耶稣挑战当时犹太人对“默西亚”的错误期待——他们希望一位带来政治和平的君王,而不是引发冲突的先知。但耶稣的使命是带来真实和平,这和平是天主与人之间的和好(参:罗5:1),而非表面的社会安宁。
灵修意义:
福音对世界有如一把刀,揭示内心深处的真实与虚伪。它迫使人作出抉择(参:若3:19-21),因此福音常导致信仰上的张力、冲突与分裂。这不是基督主动制造冲突,而是福音真理的本质引起两极反应。
术语:
和平(非世俗)= 来自十字架的和平;
分裂 = 因信仰所引起的宗徒性的见证冲突(参:教理1816节,信德的公开见证)。
4.「因为从今以后,一家五口的将要分裂:三个反对两个,两个反对三个。」
历史背景:
在犹太文化中,家庭是最基本的单位,有极强的凝聚力。耶稣用家庭内部冲突作为例证,是对听众极大的挑战。他指出:信仰的抉择可能导致家庭撕裂,尤其是在初期教会时期,许多信友因归依基督而被家人排斥。
灵修意义:
这是一种十字架灵修:当我们选择基督,就必须准备承受与世界,包括最亲近的人,之间的张力。正如《加尔默罗圣若望》所言:“属灵合一前,必先脱离一切依附。”
术语:
信仰的分裂 = 宣讲真理的先知性代价;
家庭冲突 = 信仰之火在尘世秩序中的净化作用。
5.「他们将要分裂:父亲反对儿子,儿子反对父亲;母亲反对女儿,女儿反对母亲;婆母反对儿媳,儿媳反对婆母。」
历史背景:
耶稣引用先知米该亚书7:6(“儿子侮辱父亲...人的仇敌就是自己的家人”),显明这种分裂的先知性背景。这是天主真理进入人间秩序所带来的冲突,是一种末世性的启示张力。
灵修意义:
这种张力不是毁灭性的,而是净化性的。我们必须决定是否将基督放在一切关系之上(参:路14:26)。这与圣依纳爵《神操》中的“属灵冷漠”是一致的:唯独以光荣天主、得救灵魂为最终目标。
术语:
家庭张力 = 为义受迫害的祝福(玛5:10);
忠于福音而超越人伦 = 信仰的首位性原理(拉丁:Primatus fidei)。
总结:属神的火,引发属灵的抉择
耶稣在这段福音中,揭示了祂来世的三大使命:
带来圣神的火:燃烧罪恶、净化世界、点燃信德;
完成苦难的洗礼:通过十字架引人归向天父;
引发信仰的分裂与抉择:福音要求人的完全交付,哪怕因此失去亲情的和平。
属灵劝勉:
我们今日在教会内亦见到福音的“分裂效应”:持守真理者常被世界排斥,甚至在教会内部也可能遭误解。然而,我们蒙召像先知一样,以真理的火热心灵、接受十字架的洗礼,勇敢作福音的见证人。
愿我们在主内重新点燃那“燃烧的火”,不因人间的张力而退却,而以爱德与勇气,奔走这条通向永生的十字架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