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节随笔:沧海桑田,薪火相传
2025-04-25 09:10:30 作者:柳思源 来源:信德网
不知不觉间,经过了四十天的准备,洗心革面、除去旧我,又来到一年一度的复活节。这个节日,经过祂的苦难、死亡、复活,战胜死亡、战胜世界,战胜罪恶,给世人带来了重生、希望和生命!
花梨岭这个古老的教堂,有着百余年的历史,修建于小山之巅,群山环抱;先后有比利时、荷兰等国神父在此服务。信仰的种子,也由他们不远万里,不辞辛苦,跋涉千山万水,在湖北鄂西南的土苗山寨里播下,进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通过数代人的传承,这才有了我们今天的信仰。
据老教友讲,外国神父平易近人,做事一丝不苟,但在信仰上的传经布道,却是不苟言笑的,让人肃然起敬。他们当年通过“面包式”传教,帮助了很多穷苦人,彰显了祂的慈爱;教友人数也一度达到数千人,分布于几乎全市各乡镇,甚至好几个人数较多的地方还修建了教堂或会点。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花梨岭教堂自恢复宗教活动后,教堂开办了利民诊所、便利店等,恢复了耕种,远近闻讯的部分教友也进堂,参与弥撒,教会的福传事业一时间蒸蒸日上,每年领洗人数达数百人;每年的圣诞节、复活节等节日,圣堂里更是座无虚席、人满为患。
如今,老一辈的教友大多已逝世,余下的屈指可数;中青年一代,大多迫于生计、背井离乡。因此,像花梨岭这个农村老教堂,尽管建筑雄伟、历史悠久,但进堂的教友却不多了,主日天不过三十余人,节日里也最多百人左右,而且绝大多数是老弱病残。尽管大多都是健全的,但少数教友,特别是拄双拐或单拐的,坐轮椅的,一瘸一拐的,不能单独行走的,需要他人搀扶和背负的,需要儿孙接送的,格外显眼、触人心弦……
这样的景象看似悲凉,实则不然!虽然他们有很多目不识丁,却会念很多的经文,背得滚瓜烂熟。当然绝大多数,是不会念经、不会唱歌,不会读圣经,不明白教理,也不懂礼仪的,但他们十分热心虔诚。他们有的离得很远,来此单程有五六十公里,有的翻山越岭、步行数小时,有的转数次车,颠簸半天,才能来到教堂。
他们来时,有的老年人还背些家里自己种的菜,用省吃俭用下来的钱买些礼品,送给教堂;同时,还用捉襟见肘的零花钱,热情奉献和献仪;在圣堂里,他们尽管腰酸背痛、腿脚不便,但仍礼恭毕敬、双手合十、打扦跪拜,坐立有序。
时隔一年,再次如愿见到了九十三岁的老教友吴素云,她除了脚痛外,没有别的身体问题。她拄着拐杖,伛偻着瘦削的身子,总是满面微笑。见到她,是在圣堂里,我去朝拜圣体,她和另一名九十二岁的老教友姚玉芳,跪俯在凳子上,手拿着念珠,正念玫瑰经。
夕阳透过拱形的窗户,从彩色的玻璃窗,一缕缕洒进静谧的圣堂。这两位及其他想法设法到堂里来的长辈、前辈们,不正像那一束束光亮吗?仍灿烂明媚,照亮着、温暖着我们后人。
“本来儿女们都不让我在这里过夜,担心我安全问题!”吴素云说,“我都给他们说,我有天主,我不怕!一辈子依靠天主,是多么大的恩赐和福分呀,祂爱和照顾我们每一个人!”
这是多么质朴而坚定的信赖呀!他们虽年事已高,行走不便,但他们总能克服各种困难,来教堂过节,这不就是祂的召唤和信仰的力量吗?这也正是他们对信仰作出的最有力的见证,一生无私无畏!
不得不承认的一个事实,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那就是他们的传承已即将落幕,他们的时代也即将结束,他们的接力棒将会递给中青年一代,你我准备好接力了吗?传承这份来之不易的信仰任重道远!又如何在祂的助佑和计划下,燃烧自己而让信仰之光越来越亮呢!
阿肋路亚,主真复活了!祂的神圣事业和计划,不是我们可用肉眼完全看得见的,不是我们的理性可以完全理解和推导的,也不是完全可用教堂建筑的大小巍峨与否来判断的,更不是用信教或进堂的人数多寡来衡量的。
今天,我们能做的事仍很多,便是听从祂的话而努力生活,活出信仰、见证信仰,传承信仰的事也就水到渠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