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方济各为2025年4月16日公开接见准备的教理讲授
2025-04-24 13:40:23 作者:翻译 / 四维团队 来源:信德网
2025年禧年:耶稣基督我们的希望II:耶稣的生活:与人相遇(5):
慈悲的父亲:“他失而复得”(路15:32)
亲爱的兄弟姐妹们:
我想暂停反思耶稣与福音中一些人物的相遇, 而开始通过反思一些比喻来讲教理。如我们所知,这些比喻是取自日常现实中的图像与情境。 这是为什么它们如此触动我们的生命。它们刺激我们,并要求我们表明立场:这事件中我在什么位置?
让我们从最著名的比喻开始: 这个我们所有人或许自儿时就记得的:“父亲与两个儿子”的比喻(路15:1-3, 11-32)。在这个比喻中,我们发现耶稣福音的核心,即天主的慈悲。
圣史路加说,耶稣讲述这比喻是为抱怨祂与罪人同席的法利塞人和经师所讲。因此可以说,这是一个讲给那些迷失却不自知、反而判断他人者的比喻。
福音意在给我们希望的讯息,因为其告诉我们:无论我们在哪里迷路、以何种方式迷路,天主总会来寻找我们!或许我们像一只偏离了去吃草的正道、或因疲惫而掉队的羊一样走丢了(参 路15:4-7);或者我们像掉落在地上的一枚硬币找不到,或人把它放到一个地方而忘记在哪儿。又或许我们像比喻中这位父亲的两个儿子迷了路:幼子厌倦了一段他觉得要求太高的关系,而长子也迷失了, 因为他心存傲慢与怨恨地待在家里。
爱始终是奉献,要走向他人,我们总有所舍弃。但比喻中的幼子只想到自己,如同在童年或青春期的某些阶段所发生的。在现实中,我们看到在我们周围许多成年人也这样——因其自私而无法维系关系。他们自我幻想他们会“找到自我”,实则却“迷失了自我”,因为唯有为别人而活时,我们才真正活着。
这幼子如同我们所有人,渴望情感,愿意被爱。但爱是珍贵的礼物,需以认真对待。相反,他却挥霍它、漠视它、他还不自重。当遭遇饥荒、无人顾念时,他才意识到这一点。危险的是,在那些时刻,我们可能乞求情感,自己仓皇依附上偶然遇见的“首位主人”。
就是这些经历让我们产生扭曲的信念,认为关系只能以“仆人”的姿态存在,仿佛我们必须赎罪,或认为真爱并不存在。确实,当幼子跌至谷底时,他只想回到父亲家中,从地上捡起一些情感的碎屑。
唯有真正爱我们的人,才能将我们免于这种爱的错误看法。在与天主的关系中,我们确实有这种经历。伟大画家伦勃朗(Rembrandt),在其名画中美妙地描绘了荡子的回头。有两个细节尤为触动我:年轻人的头发被剃光有如悔罪者,但却也像婴孩的头,因为这个儿子得以重生;而父亲的双手——一只男性,一只女性,描述着在宽恕之拥抱中的力量与温柔。
但长子才真正代表这比喻的受众:他虽始终留在父亲家中,可离父亲很远,这是心中的距离。这个儿子或许也曾想离开,却因恐惧或责任而留在那里,留在那个关系中。当你心存不甘地妥协时,你开始在内心怀有愤怒,这种愤怒迟早会爆发。吊诡的是,是长子最终冒着被排除在外的风险,因为他没有享有父亲的快乐。
父亲也走向他。他没有责备他,没有要求尽义务。他只愿他感受他的爱。他邀请他进入家门,并让门敞开。那扇门也为我们敞开着,确实,这正是希望的缘由:我们能希望,因为我们知道天父正在等待我们,祂从远处看到我们,祂永远留着门。
亲爱的兄弟姐妹们,让我们自问:在这美妙的故事中,我们在哪里?让我们祈求天主圣父,赐予恩宠,使我们也能发现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