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教宗方济各为2025年3月19日公开接见准备的教理讲授


2025-03-25 16:32:59 作者:翻译 / 四维团队 来源:信德网

禧年2025:我们的希望耶稣基督II:耶稣的生活:

与人相遇I:尼苛德摩,“你们应由上而生”(若3:7b)

亲爱的弟兄姐妹们,上午好!

通过这次要理讲授,我们开始默观福音中叙述的一些相遇,从而理解耶稣赐予希望的方式。真实的是,这些是照亮生活的、带来希望的相遇。比如,有时某人能帮助我们从不同角度看待我们正经历的困难或问题;又或者某人对我们的简单一句话,就能让我们在经历痛苦中不感到孤单。甚至有时会有无言的相遇,无需言语,但那些时刻却能帮助我们重回正轨。

我想看的第一次相遇,是在《若望福音》第三章记述的耶稣与尼苛德摩的相遇。我愿从这个故事讲,是因为尼苛德摩的经历表明,人可能走出黑暗,寻得勇气追随基督。

尼苛德摩夜间去见耶稣: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会面时间。在若望的言语中,时间这个东西常常具有象征意义:此处的“夜”很可能指的是尼苛德摩内心的状态。他是一位正处于怀疑的幽暗中的人,在那种幽暗中我们经历着不再理解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也看不清前行道路。

如若你身处黑暗,自然会寻求光明。若望在其福音开篇写道:“那普照每人的真光,正在进入这世界。”(1:9)。尼苛德摩因此去寻找耶稣,因为他觉察到耶稣能照亮他内心的黑暗。

然而,福音告诉我们,尼苛德摩并没立刻理解耶稣对他说的话。所以我们能看到,在这段对话中有许多误解,还有不少讽刺,这是圣史若望的特点。尼苛德摩不明白耶稣的话,是因为他继续用自己的逻辑和思维模式去思考。他个性鲜明,有社会地位,是犹太人的领袖之一。但或许有些东西已经困扰着他。尼苛德摩觉察到生活中有些事情不对劲。他觉得需要做出改变,却不知从何下手。

在人生的某些阶段,我们都会经历这些。如果我们不接受改变,如果我们固步自封,被习惯或思维方式束缚,就有丧亡的危险。生命在于有改变的能力去找到新爱之方式。实际上,耶稣向尼苛德摩谈及重生,这不仅可能,而且在我们旅途中的某些时刻甚至是必要的。说实话,经文中的表述本身就有歧义,“anōthen”(ἄνωθεν)这个词既可以翻译为“从上面”,也可以译为“再次”。慢慢地,尼苛德摩会明白这两种含义相通:如果我们让圣神在我们内孕育新生命,我们就能再生。我们将重新找回或许正在枯萎的生命。

我选择以尼苛德摩开始,还因为他真实的一生表明这种改变可行。尼苛德摩能做到:最后,他和其他人一起去找比拉多,请求领取耶稣的遗体(参 若19:39)!尼苛德摩最终走向了光明,他获得了重生,他不再需要留在黑暗中。

改变有时会让我们怕惧。一方面,有时我们渴望改变,改变吸引着我们;另一方面,我们又更愿意待在舒适区。因此,圣神鼓励我们直面这些怕惧。耶稣提醒身为以色列人老师的尼苛德摩,甚至以色列人在旷野中前行时也曾心怀惧怕。他们过于忧虑,以至于怕惧以毒蛇的形式出现(参 户21:4-9)。为了得救,他们必须仰望梅瑟竖立在杆子上的铜蛇,也就是他们必须抬起头并站在代表其恐惧的事物前。只有正视让我们惧怕的东西,我们才能开始获救。

尼苛德摩一如我们所有人,可以仰望被钉在十字架上的那位:祂战胜了我们所有恐惧的根源--死亡。让我们也抬起目光,望向被钉的那位,让耶稣与我们相遇。在祂那儿,我们找到希望去面对我们生活中的改变、获得重生。

本文标题:教宗方济各为2025年3月19日公开接见准备的教理讲授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