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该不该让人看见


2018-01-04 10:44:23 作者:张公显 来源:《信德报》2017年11月26日,43期(总第747期)

    吾主耶稣在山中圣训中论及施舍、祈祷和禁食等善工时曾非常明确地指出:“你们应当心,不要在人前行你们的仁义,为叫他们看见;若是这样,你们在天父之前,就没有赏报了。”同时告诫我们:施舍要“隐而不露”,祈祷要“关门入室”,禁食不能“愁眉苦脸”。(参阅玛6:1-6)但在此前,他也曾让我们成为:地上的盐、世界的光、山上的城,“不能隐藏”,“你们的光也当在人前照耀,好使他们看见你们的善行,光荣你们在天之父。”(参阅玛5:13-16)
    由以上圣训看,似乎有些“矛盾”而让人产生疑问:我们的“善行”究竟该不该让人看见?这也正是我们在学习圣经过程中,应当注意的地方。
    读经之前,首先应当祈求圣神启迪光照,坚持反复阅读,正像俗语所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那样,直到彻悟其中奥义;另外还该细心查考所读章节段落的时代背景、参阅古圣先贤解释,前后对照默想,找出所述内容的核心,正确理解运用。仍有疑难之处,可向他人请教,切忌死抠字眼,断章取义,以偏概全。
    耶稣之所以不要让人看见我们的“善行”,就在于端正人们的行善心态,不能只图“人们的称赞”,而满足自己的虚荣,如果故意张扬,就会让善的价值大打折扣。明末清初的理学家、教育家、思想家朱柏庐在其《治家格言》中也曾说过“善欲人见,不是真善”的格言。因为无论什么善事,如果怀着沽名钓誉,让人赞叹颂扬的心思,本身就蕴藏着一些“丑恶”,显然与善相悖。而耶稣在制止这种“哗众取宠”的弊病时,更让人冀望“天父在暗中看见”而获得永生的酬报。
    那么,他又为什么要我们作世界的光,山上的城,使人们看见我们的善行?区别则在于后面一句:“光荣你们在天之父”,只要我们的目的纯正,那就不必“隐藏善行”,反该发扬光大,让有眼能看的都看到,使其产生“连锁反应”而影响、感染更多的人称颂赞扬天主。历代圣人圣女就是因着他们让世界有目共睹的光辉典范、超奇美善在感召万众效法,借以“愈显主荣”。
    由此推论我们则不难看出,“到底该不该让人看见我们的善行”的关键就在于当事者的心态、动机,如果自己的出发点只在于“图人称赞”,也真的得到称赞,那就已获得了现世的“赏报”而与天国的赏报无缘。如果“行善”的目的只是为了天主的荣耀,让天主的名受显扬,让更多的人认识、爱慕、侍奉天主,那就尽量争取让人看见我们已经实践的美善。当然,人内心的意向别人无法窥探,但全能全知的天主却了若指掌无一隐藏。
    类似的“矛盾现象”在圣经中并不少见,通过不断学习默想,我们即可“窥豹一斑”或理解得更深透。就像耶稣所说的“你们祈祷时不要唠唠叨叨”,并非不让我们重复同样的经文,而是要我们在祈祷时应该聚精会神而不能有口无心;如果我们心不在焉、只是“机械地”诵念,那肯定是“唠唠叨叨”,但若情真意切,发自内心深处的祈求,那一定会蒙主垂听。耶稣在山园祈祷时,曾三次说了同样的话,那正是他真情的流露、迫切的渴望,再多也不会是“唠唠叨叨”。
    耶稣还说过:“不要抵抗恶人;而且若有人掌击你的右颊,你把另一面也转给他”(玛5:39);但在大司祭亚纳斯的差役打他一个耳光后,并未让他再打,而是义正词严地反问说:“我若说得不对,你就指正哪里不对,若对,你为什么打我?”(若18:23)前者是让我们忍耐的程度尽量要大,但在关乎天主的光荣和信仰的原则上却该无所畏惧、毫不妥协。
    他让我们在犯罪后,砍手砍脚挖眼(参玛18:8-9),旨在强调悔罪恨罪的真切,即使有“切肤之痛”也该在所不辞、毅然决然地践行。他用左手行善不要叫右手知道的比喻,也是为了说明,无论行什么善工,都该把光荣天主放在首位,让天主的光荣成为“我行之始”、“我谋之终”,思言行为的终极目标总是在于天主一面,在于超性价值、永恒价值一面,不要归于自己,而让自己的虚荣偷窃天主的光荣,减损天主的光荣。这就是比喻所强调的内涵,因为绝对不会有一个人左手所做的右手不知道的现象。

本文标题:该不该让人看见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