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第三类人”
2010-09-10 11:14:55 作者:高雷庆 神父 来源:《信德报》2010年9月10日,26期(总第421期)
老子的《道德经》里说过这样的话:上士者闻道,勤而行之;中士者闻道,若存若亡;下士者闻道,大笑之。“道”在老子的《道德经》里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意思,“道”是不能言说的,说“道”是什么,就已经不是“道”了;也不能给它起个什么名,一叫这个名,“道”根本就不是这个名。在“道”里,只有“无”和“有”是可以讲一讲的。“无,为万物之始,有,为万物之母。”也就是说“有”从“无”而来,因此万物得以存在,“道”在其中,运作一切,自然规律,人间法则,都在“道”的一统之下,繁衍生息,蒸蒸日上。所以老子把人分为三等,等级标准是按照人对“道”的态度而定,因为对“道”领悟的深浅,决定了人对“道”的态度,换句话说,也就是按照人的悟性把人分为三等。第一等人称为“上士”,之所以称“上士”是因为这种人听了“道”之后“勤而行之”,每天不断地勤恳实践“道”的教导;第二等人称为“中士”,听了“道”之后,为他的生活来说影响不大,可有可无;最末等的人称为“下士”,听“道”后不但不接受,反而“大笑之”,哈哈哈哈……“道”是什么狗屁东西,简直愚蠢透顶,愚昧,迷信,无知……
耶稣的时代,耶稣就遇到了这样一些人,因此,耶稣就讲了“撒种子”的比喻,以提醒教育民众对“道”应有的态度,也使门徒们将来能正确面对传教中所遇到的各种可能和问题。“撒种子”的比喻中,耶稣根据人对信仰的悟性深浅及接受态度,也基本上把人分为三类。第一类人是“最下等”的人,“撒种者撒种的时候,有的落在路旁,飞鸟来把它吃了”,用耶稣对比喻的解释来理解,“飞鸟”是指魔鬼,“种子”是指天主的话,“路旁”是指人心对天主的话的态度,“路旁”的态度相当于“大笑之”,当然给魔鬼有机可乘,所以天主的话在这样的人心里连发芽的机会都没有,不能起到任何作用;第二类人是“中等”人士,“种子有的落在石头地里,那里没有多少土壤,即刻发了芽,因为所有的土壤不深,太阳一出来,便被晒焦了,又因为没有根,就干枯了;有的落在荆棘中,荆棘长起来,把它窒息了,就没有结果实”。耶稣把比喻中的“石头地”指为人心,“土壤”指信仰根基,把“荆棘”指为世俗的焦虑、财富的迷惑及个人的贪欲。第二种人进了一步,“发芽”了,也就是说信仰在他心中生了根,只是不能经受起世俗及动荡的考验而最后放弃了天主的“道”;第三类人是“上等”人,“有的落在好地里,就长大成熟,结了果实,有的结三十倍,有的六十倍,有的一百倍”。这第三类人就是“勤而行之”的人,悟性极高,理解深刻,并在生活里处处实践信仰,时时过着一种信仰的生活,经受得起任何考验和磨练,就结了“果实”,就出了成绩,虽然成绩有多有少,但在天主眼里却都是可爱至极,都是蒙天主所喜悦的。
如果说在许多的教外人里,存在着对于信仰不同的三种态度,那么在我们教友中是否也存在这样不同的三种信仰态度呢?答案是肯定的!有句在教友中流行的话,说有些人“进了圣堂是绵羊,出了圣堂变豺狼”,和“闻道”而“大笑”的人有什么区别呢?也有的教友只是主日进一下圣堂,至于生活中该如何去处世为人,信仰对他来说没多大影响,我行我素,一切无所谓,甚至主日进不进圣堂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只要心中有天主,够了!这和第二等人又有什么区别呢?最好的一种教友就不用说了,因为他们在生活里处处寻求天主的圣意,在他们身上散发着一种慈祥、和蔼、善良、可亲的魅力,同时也有着一种不同于世俗的智慧——信仰的智慧。所以他们在不断地传扬耶稣的福音,也在不断地为教会无私地服务,更是在生活中常常关怀、看望、照顾那些孤苦无依者。
确实,我们真该需要静心问问自己,我们在信仰里是属于哪种态度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