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塬上的一盏明灯
2008-06-12 09:39:45 作者:曾尼阁 来源:信德报(总第340期)
步入四塬堂院的大门,映入眼帘的是左右两排修剪整齐的冬青绿篱及稍远处亭亭玉立的红叶日本海棠、玉兰、中槐平顶的龙爪槐。绿篱里面盛开的各色月季和含苞待放的芍药,棣棠,姹紫嫣红、争奇斗艳,把堂院装扮的赏心悦目。教堂前两株高大挺拔的雪松,将圣母无染原罪堂21米高的白色尖顶烘托得巍峨壮观。据本堂司铎吴卫亚介绍,这都是教堂的常年义工贾书田师傅的“杰作”。
贾师傅与四塬教堂的情结
1968年随着支援“三线”的大军,贾师傅只身从北京来到陕西岐山县秦岭北麓沟口处的94信箱。两年后,随着座座拔地而起的家属楼的落成,上级要求职工都要阖家搬迁到信箱 。他回家乡征求胞兄——贾书元神父的意见,并说在距厂子8华里的四塬村有教友。贾神父没有轻信他的话,不远千里专程和他赶到四塬村,联系教友并做了一台弥撒。教友们的信仰热情感动了贾神父,他放心地说:“搬吧!”此后,贾师傅一有空就爬一面坡来到四塬联系教友,和四塬教友结下了不解的情缘。
1986年,四塬教友酝酿着盖教堂,贾师傅别提有多高兴了。他仿照河北教堂的样子,用卡通纸精心地制做了两个哥特式教堂的模型,教区李镜峰主教选定了一个模型后,教友们就按这个“设计”施工。地基挖好后,他从基建科扛来水准仪操平,还常在下班后赶来指导。
那时,正值七月盛暑,一天,主持建堂的高应谷神父(已故)到他家看到了冰箱,惊喜之余和他商议:“你能不能每天冻一箱冰棍?”他肯定地答复:“能!”从此,他每天11点半下班后,匆匆地吃几口饭,立即提上装满50多根冰棍外面包着小棉被的大竹篮,步行8华里为建堂工地送冰棍,发完冰棍后,顾不上休息,又匆匆赶回上班。就这样一直坚持了40多天,直到天气转凉。
教堂主体建成后,四塬教友们再也拿不出装修顶棚的钱了。他记起小时曾学过织地毯的手艺,自告奋勇提出来织顶棚。在7米多高的脚手架上,贾师傅用大家从各处搜集来的编织袋,用了几个月时间,终于织出了340平米浑然一体的编织顶棚,中间和四角还织上了美丽的图案,迎接了1988年春节后的祝圣圣堂大典。
后半生全献给主
1927年贾书田出生在河北任丘市西八方村教友世家。五岁丧父,母亲带着兄弟四人逃难到北京谋生。祖辈为主作证倾流的鲜血,浇灌了他的信仰,从小即热心非常。临退休之际,他为晚年安居何处而彻夜难眠。他想起了14岁时被日本抓去当劳工的情形:一次美国飞机轰炸,在密集如雨的机枪扫射下,日本兵和工友纷纷倒地,他纵身跳入河中才幸免一死。是天主给了他第二次生命,他的后半生要贡献给主,以报答天主的大恩,何况1979年他大儿子病死后,葬在四塬教友公墓中,他和四塬已有了难解难分的情缘。征求老伴的意见,热心的老伴只说了一句话:“你到哪里我跟你到哪里。”
1989年在征得四塬教友的一致同意后,贾师傅在教堂大门内侧盖了三间瓦房,和老伴搬来定居。
早在1980年,贾师傅申请到外地学习绿化时,在他的潜意识中巳在做着服务教会的梦了。搬到教堂后,他给自己定了两次任务,一是做好门卫工作,二是搞堂院绿化。10亩大的堂院给贾师傅提供了大展身手的天地。短短几年时间,空旷的堂院里郁郁葱葱。他还在空地上育了大批的冬青、黄扬、水杉等树苗,无偿送给四塬教友和各堂口绿化。用整车拉走树苗的陈村、南六冢等堂口的神父、教友感激不尽,但是谁也无法计算10多年来他无怨无悔地花在育苗、绿化上的钱财和倾流的汗水了。
作者(右一)与贾书田夫妇堂院合影
有我吃的,就有神父吃的
上世纪90年代,四塬10亩大的堂院里,只有一座孤零零的教堂和贾师傅家的三间瓦房,本堂神父到教友家里轮流吃饭。贾师傅自告奋勇为神父做饭,每月老两口拉着架子车去磨一次面。在94信箱上班的女儿和女婿每个主日肩扛手提送来肉、菜,夏秋季一周送两三次。从他们搬来到2000年教堂盖起了灶房为止,本堂神父换了几任,他们的服务10年如一日从未间断过。四塬的教友被感动了,他们每年给贾师父家送去两袋(200斤)麦子,他们明白,这仅是一点点补贴,贾师傅夫妇花给教会难以计数的钱财,只有求天主报答了。
结束语
初见贾师傅,看到他精神矍铄,目光有神,只有几根白发,听说他已经81岁了,竟使我大吃一惊。是啊!好天主在现世就己报答着他的忠仆。贾师傅说,女儿和女婿很孝顺,每周必来一两次给他带新鲜菜和营养品,有近在咫尺的女儿的照顾,实在是好天主在冥冥之中的安排呀!